環環相惜30年
「環環相惜30年」專題系列報導,回顧最初1990年,上人第一次正式呼籲大家,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,這一句話一呼百應,統計到2019年台灣各地的環保志工人數,接近九萬人,有的在環保站,有的在家門口,或者快閃活動,默默付出,不辭辛勞,一轉眼鋪設一條慈濟環保30年康莊大道。
垃圾去哪了
本專題獲得第35屆吳舜文新聞獎「國際新聞報導獎」 垃圾去哪了,追蹤全球境外垃圾的旅程。2018年,在中國政府決定禁止入口24種廢料,打擊「洋垃圾」的問題,而在全球掀起了回收產業鏈的崩解與重整,不只影響了回收產業,也對居民生活、跟垃圾處理都造成衝擊。
焚化爐危機
全球垃圾處理,不外乎焚化跟掩埋。29年前(1991年)台灣第一座焚化廠完工啟用,開啟以焚化為主,掩埋為輔的垃圾處理政策,也是從那個時期開始,民眾才逐漸建立環保觀念。全台陸續興建26座焚化廠,啟用運轉的有24座,至今絕大多數都已經中高齡,面臨整改和提升效能的大關卡。
花燈美麗與哀愁
1990年起,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行燈會,這場燈藝節慶活動,由交通部觀光局、跟各主辦縣市政府共同主辦。看完了熱鬧,您有沒有思索,這些美麗的花燈,在燈熄後,究竟去了哪裡?
哇這是公共藝術
公共藝術,就在我們的身邊,只要留心,不難發現!台灣推行二十多年,立法規定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公共工程,應設置藝術品,美化建築物與環境,設置金額不得少於建築物造價1%,作品呈現百花齊放。
抗病護大地
慈濟環保志工,不分年齡、階層、背景,人人視街頭及環保站為修行道場,他們不畏髒亂、不辭辛勞,低頭彎腰,為愛護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。這群草根菩提,用的是一念心,不畏身上病痛,只為多付出一點。
衣之旅
一件衣服的一生,會經過3.4個國家:「誕生」,通常在發展中國家,例如中國或孟加拉;「消費」,透過快時尚,轉賣到歐美等經濟發達的地方;但由於時裝業講求潮流,很多衣服都在完好無缺的情況下,經歷「回收」,也許是被丟到回收箱,也許是又變成原料,走向「循環經濟」的過程,又回到了誕生的起點。
農情覓意
台灣是農業王國,但受限於地狹人稠,如何運用本地優勢,結合生態,創新潮流,讓面臨沒落的在地農業大翻身。五集系列報導,鎖定五個當季農產,在尋找出路與新商機的同時,仍能顧及生態環境,友善大地。
珍食之道
10月16日是「世界糧食日」,希望實踐零飢餓目標,但真實的狀況是…全世界每10人,就有1人正在挨餓。飢餓問題和過重問題日趨嚴重,顯示出全球糧食供應系統快要崩潰,唯有各國攜手合作、才能夠真正解決。
科技織愛
當綠色環保成為顯學,民眾如何從生活中響應?而當科技碰上環保,會激盪出什麼火花?大愛感恩科技公司,運用獨創掃描技術,讓商品變得更有溫度:只要掃描一下商品,立刻得知它的過程,如何實踐綠色生產的旅程,除了將生產履歷電子化,大愛感恩與工研院合作,獨創一款特殊掃描技術,利用科技傳達商品背後的故事。
環保不設限
全球暖化氣候變遷,節能減碳不是口號,只要有人願意在社區中發揮『雞婆』影響力,就能帶動社區做環保達到減碳效果,慈濟環保站發揮多元功能,多數可能只是一個據點,就能號召鄰里,一起投入,環保站無界限,【環保不設限】專題,帶您走進環保站,看見不同風景。
撥霾見日
PM2.5的議題不斷延燒,很多人是談霧霾色變。專家就指出,PM2.5不只是會傷害動物健康,對植物的傷害更大,最大原因就是植物不像動物可以遷徙,幾乎是24小時暴露在空氣汙染中,而在國內確實發生過幾起工廠排放空汙汙染農作物的公害糾紛,最可怕的是,民眾要是食用了這些汙染農作物,恐怕吃下致癌毒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