憧憬星路!表藝科系廣開設
繼餐旅科被禁止新設後,教育部表示,109學年起,教育部再禁止技專院校及高職「新設」表演藝術相關科系。 根據107學年高職表演藝術科學生人數,較100學年增加1.6倍,技專院校的招生名額 也比六年前相比翻了4倍,相關科系學生 總共增加超過七千人。為了避免學校一窩蜂開設,而導致產學供需不平衡,教育部表示,有必要管控。 選秀節目熱潮及韓團爆紅效應,吸引年輕學子紛紛選讀表演藝術相關科系。 莊敬高職演藝科學生 李孟純:「我就是很喜歡韓團, 所以才會來莊敬,可是因為後來接觸到日系,發現日系也滿適合我的。」 莊敬高職演藝科學生 鄭彫秦:「其實我從小 ,就是從SHINING就是一個韓團,我從那個時候就很喜歡K POP,這個東西,我想要當偶像, 然後也想要演戲。」 教育部的資料統計,目前,高職表演藝術科學生已增達逾4000人,大專院校表演藝術相關科系學生 也增達2400人。 包括東南科技、醒吾科技、黎明技術、城市科大等等,原本以理工、商管學院為主的私立大學,近年都紛紛成立表藝系。 台北海洋科大演藝系學生 蔡雨杉:「大家好 我今年十八歲,平常我喜歡唱歌跳舞,我很喜歡把我的快樂分享給大家。」 台北海洋科大演藝系學生 林建成:「我的興趣是舞蹈,然後擅長的舞風是GIRL'S STYLE,或是翻跳韓舞或是日舞。」 但,教育部考量,一窩蜂開設,會過於傾斜,認為有必要管控。109學年起,禁止技專院校、高職再新設相關科系。 教育部技職司科長 陳秋慧:「在人才培育上,我們必須考慮產業的供需平衡。」 德明科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李宗玉:「我基本上覺得任何政策 有好有壞 ,好的部分的確就是,就已經台灣市場是這樣了,僧多粥少 ,所以你繼續讓它設,的確會變成 本來起薪就已經低了,未來更沒有飯吃,可是我如果告訴你,這個真正的情況是,他們薪水大概多少,你可能會覺得, 那繼續把事情做大一點啊,他們就會覺得政府這樣做,更不可能有那種萬中選一,我們就不會有像BTS那種歌手 ,製作人 詞曲創作者,就是人越多 ,你會找到好的, 不是就越多嗎。」 台北海洋科大演藝系主任 朱馥瑜:「應重視給予計畫性的扶植,而不是做一種遏止,因為你看那個韓國一部影片,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知道,然後也帶動很多的產業,比如觀光產業 ,時尚產業, 飲食的產業。」 莊敬高職校長 林淑貴:「應該說 看它的取向,你如果說目前,大家是為了招生這樣的一件事情,去做這事情,可是你並沒有做好,它的一個完善的,一個後續的 一些準備的話,其實基本上我覺得這個,當然是比較沒有那麼地完善。」 德明科大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李宗玉:「這些合格老師,可能當初也是藝術研究所碩士,或者是表演藝術系碩士,那他有沒有在線上,演過拍過任何作品,他有沒有在這個圈子生活過,未必有喔。」 之前,因吳寶春風潮,而致學生一窩蜂搶讀餐旅科。全國教師工會認為,技職教育 應以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為導向,而非學校生存目的。但全國私校工會則提醒,韓國是以國家力量計畫性扶植文化藝術產業,政府不應凍結新設表藝科系,而應該思考如何改善產業出路。 採訪撰稿 盛榮萱 攝影剪輯 李俊葳
"摘星"名校聘韓團授課 培養學子探索人生
莘莘學子一窩蜂報讀表演藝術相關科系,影視圈吹韓風,校園也颳韓流。號稱培育偶像明星的學校莊敬高職,特別聘請韓團舞者及韓語老師來台授課,演藝科從一班,暴增到二十八班,總共一千四百多名學生,比有的高職學校全校學生都還多,成為全國表演藝術科系,最多學生的學校。
市場小.缺資金.沒人才 演藝產業陌路與末路
政府想從源頭禁止新設表演藝術科系,會不會扼殺了有天分的學子? 也許沒有明確答案。但莘莘學子的明星夢、表演夢,與產業界現實面,確實有落差。以劇場為例,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,多半非正職,靠接案子謀生,靠的是票房收入,生活不穩定。而電視台為了省成本,十多年來,自製劇越來越少,相對的,演藝人員、幕後工作人員的發展空間 也就越來越小。 電視台轉來轉去,怎麼多半都是境外劇? 依據尼爾森2018年(1-6月)的資料顯示,黃金時段(18:00-24:00)播映的戲劇節目的時數,台灣的戲劇內容約占三成左右,其他都是境外戲劇。 製片人 陶國菁:「(台灣)一百台以上的有線電視台出現,每一家都吃不飽,吃不飽,廣告費不夠,拿出來拍戲的預算就少,少了以後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,你拿的錢少,拍出來的東西肯定比較差,然後差的東西再拿去播出,收視率就更差。」 電視台不開戲,不承擔風險 ,自製量下滑,也造成影藝工作空間越來越小。曾在台灣擔任多部電視劇監製的陶國菁,西進發展十八年,感嘆近年,此消彼長。 製片人 陶國菁:「影視劇會找台灣導演的,現在有比較少了,不像以前他們是來不及接(案子),主要是他們中國大陸自己的人才更多了,主要的從業人員、導演、攝影師,很多人都還是經過在美國留學回來的。」 演員 方文琳:「買外來片也許比自己製作戲劇還來得便宜,有時候收視率也不錯,但是這對於我們演藝人員來講就非常吃虧,工作機會越來越少,要拍到好戲機會更少,那我自己能拍到戲會很知足感恩。」 演員 游安順:「台灣的市場有限,不是想像中地大,如果一腳就踏進來了,會很辛苦,這條路並不好走,可能不是你想像地美好,要進來(演藝圈)要深思。」 拍戲辛苦也不為外人知,冒著寒風冷雨,晝夜不分,都是常態。 演員 王湘瑩:「今天天氣很好,但是風很大,我之前都是跑通告,現在演戲,發現如果不是真的有興趣,會很辛苦,我們今天清晨六點半要到這邊(坪林),我大概四點就起床了。」 大愛劇場執行製作 鄭凱駿:「在拿道具的時候,你要怎麼拿,不是說只有科班出身的人,就一定都懂,一般人,有些人他也沒接觸過,甚至於他就算科班出身,他也未必接觸過,這些東西都是這些小朋友們,入這行來工作的時候,必須得先去認識跟學習到的。」 劇場工作更艱困了,多半都是非典型工作者,意謂工作沒有保障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調查,十二個表演藝術團體,高達五成的工作者沒有勞保。 藝創工會秘書長 謝毅弘:「勞保的話,就包含了這個職災跟老年退休金方面,那這些職災跟職業病,都沒有辦法得到保障。表演藝術科系的學生,他們在這裡經歷了三四年培訓跟無償勞動之後,很多人就再也沒辦法在表演之中找到樂趣,因為完全沒有對等報酬的勞動在裡面。」 記者 盛榮萱:「演藝、表演藝術工作的時間長薪資少,學生在選讀表演藝術科系前,還是要對影藝產業有正確認知。」 每個人都有夢想,但夢想常會與現實有落差。認清現實,進而築夢踏實。 採訪撰稿:盛榮萱 攝影剪輯:李俊葳
社群直播夯 百萬網紅現身說法
當網紅,您也躍躍欲試,YouTuber這幾年大流行,但是成名後,可能會面臨網民的各種批評,壓力大到罹患憂鬱症。 記者盛榮萱:「大愛台的觀眾朋友大家好,今天我們要採訪的是,百萬點閱率的網紅" Joeman"。」 記者盛榮萱與YouTuber Joeman:「現在這個時期(防疫)不能握手,對不對,哈哈。」 風趣的Joeman,展現親和力,讓我們直擊他的攝影棚,反客為主。 記者盛榮萱與YouTuber Joeman:「可以先跟我們的觀眾朋友問好嗎,大愛電視台的觀眾朋友, 大家好,我是Joeman。」 大學時,Joeman念的是交大最熱門的電子系,因為興趣當了遊戲賽評,一度想轉傳播系。 YouTuber Joeman:「(當時)全世界都阻止我,因為念大三已經念到一半了,大家會覺得你學分都修了六,七十學分了,現在放棄太可惜,所以我還是有聽話地去念,只是念到後面,真的滿痛苦的,念到大六。」 隨性拍的不鏽鋼冰塊開箱影片,沒想到大受歡迎。Joeman看到往YouTuber發展的契機,下功夫了解,什麼樣的影片容易被推播,善用電子系專才,開箱3C,也做旅遊、訪談,粉絲訂閱率近180萬。 YouTuber Joeman:「我覺得我們這個世代,新媒體的一個特色就是,相對比較更親民一點,我們給觀眾營造出來的形象,比較是鄰家的哥哥,鄰家叔叔那種感覺。」 斥資百萬打造的攝影棚,燈光布景、攝影剪輯,專業器材鑽研透徹,處女座的完美主義。 YouTuber Joeman:「影像創作上面,我給我的目標一直要精進,以前都是用小相機或是GoPro簡單拍一拍,可是現在我們就會買一些比較好的硬體,然後光是漂亮的,收音是乾淨的。」 2010年就接觸遊戲講評的Joeman,絕非一夕爆紅,在競爭激烈的YouTube,磨了十年,學到最多的,是面對輿論的壓力。 YouTuber Joeman:「只要你的知名度達到一定的程度,我們一定會遇到酸民,當大家還不認識我 會先酸的是長相,那時候,我比現在胖滿多,我都還是抱持比較健康的心態,我覺得能改的我會改,有些人真的就是討厭我, 骨子裡就是討厭我,不管我怎麼改,基本上,我也不會去理他。」 樂觀的Joeman,讓酸民知難而退。很多人羨慕他,對YouTuber這行懷抱憧憬,Joeman支持做夢,但要顧及現實。 YouTuber Joeman:「我要(從科技業)離職的時候 我就開始幻想,我想太好了,我未來就是SOHO族,在家想睡覺就睡覺,想放假就放假,(接案後)實際上得到的生活是,那個放假的界線很模糊了 。」 所有的訪談,都沒本。 Joeman,面對受訪史上最嚴肅的問題。 大學紛紛成立表藝系,許多人想當YouTuber ! 也是有問必答。 YouTuber Joeman:「很硬喔,這一題,對,很硬啊,我想想。」 YouTuber Joeman:「我願意相信說,是因為這個網紅的產業蓬勃發展,然後畢竟可能私立學校有些招生上的壓力,它必須要創立一些,比較吸引年輕人的科系,科班出身一定還是有優勢,包括他對器材的了解,他對一些畫面或是一些媒體的論述,但是目前的觀察,八九成的網紅並不是科班出身,所以我覺得,我覺得這個有沒有追求科班出身,沒有到很正相關。」 這是個人人有機會的時代。Joeman鼓勵有心成為同行者,多閱讀,創意與故事源源不絕。 YouTuber Joeman:「我希望我創造出來的內容,是可以陪伴著觀眾,然後讓他們開心的,我希望帶給大家快樂。」 採訪撰稿 盛榮萱 攝影剪輯 李俊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