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愛電視
~
新聞
節目
最新消息
最近興起一種叫做「超級搖頭丸」的毒品PMMA,毒性相當猛烈,單一使用,恐有生命危險。警調單位追查發現,手機的社交軟體,甚至連手遊,都成為毒品交易管道。

包著糖衣的毒 PMMA年輕人殺手

國內吸毒人口有年輕化趨勢,調查發現:首次吸毒的年齡,30歲以下的青年族群,占總數的67%左右,而且碰觸毒品的種類,大多是以人工合成的新興毒品為主,包括:K他命、搖頭丸和安非他命等等。近年來,毒販把這些毒品,用咖啡包、奶茶包和糖果包裝,吸引年輕人使用。由於多種毒品摻雜,含有中樞神經興奮劑和抑制劑,互相牴觸,嚴重傷害人體,因此在2015~2019年、這五年內,國內服用這些毒咖啡包致死的人數,高達382人,吸毒致死者的平均年齡不到28歲。最近還興起一種叫做「超級搖頭丸」的毒品PMMA,毒性猛烈,就算單一使用,也有生命危險,今天的專題「包著糖衣的毒」,一塊來了解。 戒毒者 小暉:「(吸食)K他命、(毒)咖啡包,很多朋友就在用(毒品),就會跟著一起用。」 記者 張澤人:「迷幻的燈光下,夜店和KTV這些場所,成為青少年,最容易接觸毒品的地方,這些新興毒品,有咖啡包、奶茶包、果凍,還有巧克力,這些都是「包著糖衣的毒」。」 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主任 楊士隆:「這些(新興)毒品,一方面當然是它價格,比較便宜,然後又會包裝,青少年族群可能認為很炫,這部分(吸毒),有一些人是誤觸毒品。」 毒販擁有的大量毒品,經過分裝,流入全台的青少年場所。調查發現:首次吸毒的年齡層,29歲以下的年輕人,占總數的66.7%,顯示染毒年輕化。 警方在夜店搜出的可疑包裝和粉末,檢測發現:幾乎都是新興毒品。 台中市警局市政派出所長 謝俊雄:「你看這個試劑,就可以檢測這麼多(毒品),嗎啡、K他命、MDMA(搖頭丸)。」 「新興毒品」泛指人工合成的二、三級毒品,主要是安非他命、搖頭丸和K他命。 戒毒者 小志:「(那時候是吸什麼樣的毒),就是什麼都有,K(他命)、安(非他命)。」 草屯療養院副院長 丁碩彥:「(新興毒品)它裡面就混了很多種,有中樞神經興奮劑,也有抑制劑,有的(毒品)興奮(神經),有的(毒品)抑制(神經),所以這個當然對身體的傷害,就會更嚴重。」 新興毒品的致死案件、大幅提升,2015~2019年、這五年內,致死人數高達382人。 法醫從他們的遺體檢驗發現:猝死前,都施用了四種以上的新興毒品,導致身體無法承受。 令人更憂心的是:國內最近崛起的新興毒品PMMA,被稱為「超級搖頭丸」,就算不跟其他毒品混用,也可能被奪走生命。 記者 張澤人:「光是2019年12月,一個月當中,就有27人因為猝死化驗,而他們體內都發現服用,超級搖頭丸PMMA。」 法醫研究所毒化組長 林棟樑:「我們比對出來,就是PMMA,這個新興毒品的成分,PMMA突然它的死亡案件,突然竄升,急遽地增加。」 五個月內,服用PMMA致死者、共有51人,平均死亡年齡為27.8歲。 高檢署檢察官 古慧珍:「它(PMMA)的毒性,是MDMA搖頭丸的3~4倍,毒性一下子,就會讓人產生急速致死的結果。」 法務部檢察司主任檢察官 詹常輝:「它(新興毒品)是屬於人工合成,混合的毒品,所以他(毒販)很容易變換,裡面的化學式(結構),他(毒販)就是為了要規避,(政府)所謂的列管跟查緝。」 全球發現980多種新興毒品,但台灣僅列管其中的348種,面對昔日法令沒有列管的毒品,法務部最近做出重大修法。 法務部長 蔡清祥:「我們只要對於它(毒品)的,化學架構是一樣的話,我們就把它列為一個新興毒品,不必像過去是每一項毒品,都要去檢驗,才公布它是新興毒品。」 新興毒品、推陳出新,政府打擊這些糖衣惡魔同時,杜絕毒品的源頭,還是我們自己,切勿好奇嘗試,踏上人生的不歸路。 採訪撰稿:張澤人 攝影剪輯:謝啟泉

通關密語躲避查緝 通訊軟體淪買毒暗巷

包著糖衣的毒,專題報導,要帶您探討,統計發現,國內18歲以下的青少年,有5%的比例,都曾經吸食過毒品。 檢調單位發現,大多的年輕人,都是利用社交軟體,購買毒品。我們也特別採訪到,曾經被毒品綁架的受害者,他們的現身說法,希望能警惕,那些想要嘗試毒品的年輕學子。 台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 卓俊忠:「他們(毒販)用一些(網路)暗號,比如說安非他命,我會用「執」,執著的執,呼氣的「呼」,或者比如說用「糖果」,或者他會講說「自宅自地」,代表說我有地方, 我有毒品可以提供吸毒。」    網路暗號、躍升毒品交易大宗,檢警單位、列為清查重點。 台中地檢署檢事官:「當我們發覺,這邊有暱稱,或者有對話,這樣的毒品術語的時候,我們(程式)就會自動,把畫面訊息截圖下來,然後傳到承辦員警的手機,還有承辦檢察官的電子信箱。」 手遊、臉書、LINE和WeChat,陸續淪為買毒暗巷。 戒毒者 小志:「用微信(App)打電話(買毒品),(為什麼不用LINE留言),因為怕被(警方查),就是(留言)一定會有紀錄 刑事局毒緝中心股長 吳思翰:「這些毒販因為現在,為了要規避通訊監察,所以他們可能會利用,一些即時通軟體。」 檢警追查的這些新興毒品,經過調查發現:K他命、占吸毒者使用率的31%,排名第一,其次是毒咖啡包,占19%。 法務部長 蔡清祥:「毒品的量,很多都是來自境外,這是要靠跟國際的合作。」 2017年5月,行政院頒布「新世代反毒策略」,四大主軸、成為施政的一切依據。 「拒毒」:全民拒絕毒品之外,還要「防毒」:防止國外毒品入境;一旦毒品突破國內防線,政府單位就得「緝毒」:查緝境內毒品;當國內外毒品、成為漏網毒害時,政府和民間合作、一起亡羊補牢、幫吸毒者「戒毒」。 戒毒者 小志:「就是想戒(毒),可是每次藥癮發作的時候,又不想戒了。」 而首次碰毒的場所,18%人口是在學校。 一發現學生有染毒徵兆,校方列入可疑名單,每學期至少驗尿兩次。 嘉南藥理大學教官 戴金梅:「尿液檢體拿過來的時候,針對大麻 K他命,跟甲基安非他命,跟搖頭丸,會做檢視。」 尿液滴入檢測劑,短短20秒,學生在48小時內、吸食過的毒品種類、一一現形。 嘉南藥理大學教官 李柏宏:「他(學生)如果使用一、二級毒品,我們就會要求他,到戒治機構去(戒毒),然後我們三個月輔導過後,還是有(吸毒)的話,我們會請警察機關協助。」 校園毒品防治、多做一些,學生染毒機率、就少一點。 嘉南藥理大學教官 李柏宏:「(機器人)路途當中,要把這些毒品,搖頭丸 毒咖啡包 安非他命,把它打倒,不能夠進到夜店跟網咖。」 嘉南藥理大學副校長 楊朝成:「讓這些同學們,認識毒品的種類,跟毒品的危害。」 調查局毒防處科長 趙振宇:「這位女士大概在,二十幾歲的時候,她開始吸食毒品,等到她三十幾歲的時候,她整個容顏,整個精氣神,完全衰敗。」 吸毒傷害不可逆,50歲的「陳慧珠」,戒毒至今20年,但是吸毒15年的因,種下了滿身病痛的果。 戒毒過來人 陳慧珠:「現在是屬於心臟衰竭的部分,(身體)變得很腫,因為我水分都代謝不出去,我的肝纖維化,是第二期, 我子宮也全部都切除掉了,我幾乎連鏡子,我就幾乎不照了。」 從毒品地獄歸來的過來人,深切期盼不再有人、步上吸毒變色的人生。唯有根本杜絕染毒的管道,才能釜底抽薪,讓好奇的青少年們,擁有健康無毒的生活。 採訪撰稿:張澤人 攝影剪輯:謝啟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