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虐案頻傳 早期發現早期救護
國內受虐兒的通報人數,逐年攀升,光是去年一年之內,就有七萬三千九百多件疑似受虐的通報案件。 根據統計:受虐兒少當中,60%遭到腦傷,還有10%死亡,就算僥倖存活,也有26%的受虐孩子,變成重殘。調查還發現:台灣兒童的死亡率,高於開發中國家,很多不明原因的兒童死亡案件,可能是政府疏漏的兒虐受害者,也是未來需要把關的一個黑數。如何及早發現受虐的孩子,建立完善的把關機制,不只要「報警」處理,也需要社會每一個人的「抱緊」處理。今天的專題「抱緊處理」,第一集帶您了解:受虐孩子送醫治療,國內目前的後續把關情況。 五歲的威威,身體疼痛,眼神驚恐。全身多處瘀傷,醫師懷疑威威可能骨折了,趕緊照X光檢查。 這二十年來,吳昌騰醫師都在小兒急診室,搶救生命。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 吳昌騰:「兒虐的通報案例,事實上每年是增加的。」 國內每年的疑似兒虐通報案,從2008年的兩萬多件,一路攀升,到了2019年一年當中,就有近七萬四千名孩子,遭受虐待被通報。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葉國偉:「以長庚醫院本身,大概每天有一位(受虐兒進來),一年大概就有三、四百位的(兒虐)通報數(案件),大概有1/10(受虐兒)會住到加護病房,甚至1/10會死亡。」 全台平均九分鐘,就有一名受虐兒少被通報,76%的施暴者,來自親生父母或養父母。 林口長庚醫院社工師 宋月瑜:「他(家長)真的在情緒失控的當下,他就讓孩子造成了,是很嚴重性的傷害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 林光麟:「有一些有嚴重的後遺症,包括他智力(受損)障礙,或是運動神經障礙。」 國內兒虐的年齡層,各階段都可能發生,但三歲以下的嬰幼兒,以及十二歲以上的國高中生,是兒虐的高風險族群。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 吳昌騰:「十二歲以上的話,就是因為處於一個叛逆期,有時候會跟家長,產生一些言語上的,溝通的問題,所以造成,不管是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,都會增加。」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,因為頂撞而被打,但三歲以下的嬰幼兒,懵懂可愛,怎麼會受虐?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 吳昌騰:「三歲以下的小朋友,他比較沒辦法去反抗,他的傷害有可能從頭到腳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五個月大小嬰兒的背部,香菸還是打火機燙傷的,發現全身骨頭斷十幾處,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受虐的情況,不幸後來去世了。」 統計顯示:台灣兒少受虐比率,平均每一萬人,就有43個孩子、處於暴力環境,而東部地區的兒虐比率最高,是北中南地區孩子的2.5倍以上。 國衛院副研究員 江博煌:「原住民的兒虐,事實上用不同的處理方式,所以我們之間,還有一些文化(差異),文化上面不同的處理方式,必須要去學習的。」 文化隔閡、加上經濟困頓,這些家庭的孩子,受虐比率、大幅提高。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 黃璟隆:「(兒虐)家庭高風險的,大概就是失業的父母。」 失業率增加1%,兒虐案提高7%,於是COVID-19疫情、造成的經濟蕭條,導致孩子的哭聲變多。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急診科醫師 吳昌騰:「可能有10~20%,兒虐案件有比較,明顯增多的情況。」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 周煌智:「(經濟蕭條)沒有錢,我當然會比較苦悶,甚至就是會去打小孩,想說出氣也好,難免就會增加。」 兒少受虐型態,分為四大類:身體傷害、性侵害、精神虐待和疏忽。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梁歆宜:「有些(兒虐案件)不是身體的傷,而是所謂的精神虐待,或者是情緒虐待,其實對孩子的衝擊,不亞於身體的傷。」 宜蘭家扶中心社工師 林雯涵:「錯誤的認知,是覺得(兒少)性侵害,好像多數是陌生人,不認識的人,但其實上我們去從數字看到,其實很多都是認識的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葉國偉:「疏忽也是虐待的一種,吃不好,不給他穿衣服,衣不蔽體,全身髒兮兮等等,其實都算是虐待,廣泛的虐待,等於說危害了我們兒童的,身體健康跟權利。」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 黃璟隆:「有一些人(受虐兒),就是生長在陰暗的角落,他每天在哭喊,你可能都沒有聽到,這些(潛藏受虐兒)我們是要怎麼,把他及早發現,把他救出來。」 兒虐憾事發生,立即「報警處理」,但這些身心受創的孩子,更需要我們「抱緊處理」。 採訪撰稿:張澤人 攝影剪輯:廖學信、劉博明
建構合作平台 為受虐兒少發聲
根據統計,台灣每一萬名18歲以下的兒少,約有150人疑似受虐而被通報。而大多數被通報的兒虐事件,並非是街坊鄰居聽到小孩哭聲,打電話報警,而是受虐孩子已經受傷送醫,由醫師發現的案例。不過在以往,一旦醫師懷疑孩子遭受家長虐待受傷,必須出庭做證,往返奔波,導致有些醫護人員覺得麻煩,不願主動通報。還好國內的兒少保護政策改善,衛福部在三年前,在全台七家大型醫院,同步成立「兒少保護中心」,做為醫師指證兒虐事件的後盾,同時建立「責任通報」機制,落實兒虐驗傷技術,並且開啟醫療、社福和檢警單位的合作模式,不但要避免兒虐事件再發生,也讓施暴者獲得應有的法律制裁。今天的專題「抱緊處理」,一起來了解。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屁股這邊都是瘀傷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 :「(施暴者)故意拿熱水去燙他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身上有一個咬痕,應該是成人咬的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這一根斷掉,兩根、三根,這裡四根、第五根、第六根、第七根,所以斷了十幾根骨頭,很明顯是受虐造成的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一個堅硬的東西敲下去,敲下去 (頭骨)中間就破洞。」 怵目驚心的兒虐景象,夏醫師幾乎每天都遇到。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當然心裡很痛,也不捨,只要有機會,我們就會想要幫他們申冤。」 急診醫師懷疑是兒虐案,通報醫院社工,實地了解情況後,再通報社會局社工到醫院調查。除了醫療和社政系統,此時警政系統開始運作,婦幼隊接獲通報,家防官到醫院調查,並且通知刑事警察局派員到兒虐案家採證,做為檢察官起訴施暴者的證據。 國衛院副研究員 江博煌:「希望說整個兒虐的報案,也能夠一條鞭化,你要根據(受虐兒)傷口,所以你要找凶器,譬如說他(施虐者)是用水管打的,這種東西,你就必須要有一個(蒐證)經驗。」 兒虐事件從古至今一直存在,但昔日的把關體系並不完善。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(當時)很多(兒虐案件)都是我們通報之後,第二次、第三次,(小孩子)又受傷,說實在我們很難接受。」 三年前,衛福部提撥經費,在全台七家大型醫院,同步成立「兒少保護中心」。 國衛院副研究員 江博煌:「如果(醫師)去通報兒虐(案件),要上法庭的話,醫師要被傳訊的,(以前)醫生覺得說,這個(開庭)太麻煩了,所以現在有兒少保中心,就是兒少保中心,當做他(醫師)的後盾。」 長庚醫院和國衛院長期合作,不但進行兒虐研究,還走入檢警調機關,舉辦採證課程。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 黃璟隆:「警察第一個要到(兒虐案)第一線,他要驗傷採證,這些都是需要專業的技能,所以檢察官、法官也是要(兒虐採證教育)。」 根據法令,醫護人員、警察、社工和老師,必須通報兒虐事件,否則隱匿案情,可能涉及瀆職,吃上官司。於是,國內82%的疑似兒虐案件,來自這些單位人員的責任通報。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葉國偉:「四成以上(兒虐案件),都是所謂的親職教育不足。」 兒虐發生原因:家長缺乏親職教育知識,面對孩子哭鬧就動怒;還有婚姻或同居關係失調下,遷怒於小孩;另外家長本身的情緒處理能力不佳;以及失業下的經濟困頓;家長有酗酒或吸毒問題,最後是還沒準備好就生子的小爸媽。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 周煌智:「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,就生出了一個小寶寶,這樣的情況,常常很多的虐兒案,都是發生比較多的比例,是在年輕的夫妻。」 年輕氣盛的父母,可能無法拿捏教養分寸,讓孩子受傷,但醫師要找到兒虐證據,一開始並不容易,因為施暴家長大多會說謊。 林口長庚醫院重症加護科醫師 夏紹軒:「媽媽說她是剛剛跌倒的,可是這個瘀傷,就我們的研判,應該是超過一天多,很顯然是跟實情是不符合的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葉國偉:「兒少保護應該是受虐者得到保護,但是施虐者他可不可以得到一個懲罰,應該是通報之後後續要做的事情。」 受虐兒可能有瘀青、腦傷、骨折和心理創傷多種傷害,為了節省孩子往返看診的奔波時間,兒少保護中心設置友善門診,一次看診,各科醫師齊聚診斷。 林口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葉國偉:「他(受虐兒)是身體傷害的話,可能牽扯到的專業科別,就很多了,他也許是腦傷,也許是燙傷,也許還有合併骨折,就需要很多跨科的專業人員,同時處理他的問題。」 當「愛的抱抱」變成了「礙的暴暴」,受虐兒的哭聲,您我聽到了嗎?也許打一通110或113專線通報,就能挽回這些正在墜落的寶貴生命。 採訪撰稿:張澤人 攝影剪輯:廖學信、劉博明
心裡的傷最難癒合 給受虐兒最深的擁抱
兒時受虐的心理創傷,對於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,都會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。因此,長期兒虐的孩子,心理創傷可能比身體傷害,更加嚴重。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:受虐兒如果沒有接受完善的心理輔導和陪伴,長大之後出現反社會人格和暴力傾向的比率,比一般孩子高很多。除此之外,受虐孩子經常伴隨退縮、焦慮、沒有自信感等情緒,甚至罹患憂鬱症。因此,國內目前被發現的受虐兒,可能經由親屬、機構或寄養家庭照顧,讓孩子遠離暴力環境同時,也必須讓孩子長期接受心理治療,心理創傷的復原,是一條漫長道路。 寄養家庭媽媽 林淑玲:「她(小玲)剛來,她的衛生習慣都很不好,而且不喜歡講話,你問她怎樣,她都沒有回答,也很孤僻,她去學校,幾乎都沒有朋友,就是她自己一個人玩。」 小玲遭受親生父親長期家暴,社工評估後,決定將她安置在寄養家庭。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國衛院副研究員 江博煌:「寄養家庭通常是最後一步,所以為什麼到寄養家庭之後,比較難去教養,真的要去碰到一個有耐心的人,能夠來輔導他。」 國中一年級的小玲,原本該是個快樂少女,但先前的受虐傷害,讓她已經有兩年的憂鬱症病史。 宜蘭家扶中心社工師 林雯涵:「(受虐就診)那時候診斷是,(小玲)就是有憂鬱症跟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,醫師有開抗憂鬱(藥),百憂解,讓孩子做服用。」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梁歆宜:「(兒虐)長期的一些後遺症,包括憂鬱症,或者是所謂的PTSD(創傷後壓力症),包括說焦慮、憂鬱、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學習障礙,或者是對立性的行為。」 寄養家庭媽媽 林淑玲:「(剛開始)她偷竊得很嚴重,幾乎天天在偷,可是現在很好,現在這學期開始,都沒有(偷竊行為)了。」 研究發現:兒時受虐的心理創傷,對於未來的行為發展和人際關係,都有很大的影響。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 黃璟隆:「他(受虐兒)的腦部,也會因為重複地被施虐,變成他的腦部也會受傷(認知改變),他也會走向不一樣成長,人格的特質,心理(創傷)是跟腦子是有關的。」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長 林秀鳳:「發現孩子安置幾年,他返家的路很遙遠,我們發現其實(心理)創傷復原這塊是非常重要。」 重塑生活習慣,寄養媽媽並不寵溺小玲,用適度的教養方式,改變昔日的偏差行為。 寄養家庭媽媽 林淑玲:「她剛來(寄養家庭),寫功課根本就不寫,連算都不算,都把(答案)寫1而已,現在她會看題目,也會認真寫了。」 10多年的寄養媽媽生涯,林淑玲細心拉拔9名受虐兒童,他們的情緒和行為,大多和一般孩子不太一樣。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長 林秀鳳:「(受虐)一段時間,他(孩子)的創傷症候群就會出來,譬如說有一些(受虐兒),半夜睡不著覺,會狂叫,然後有退化性行為,開始會尿床,對人不信任,對人是質疑的。」 受虐的孩子,身體的傷痕也許會好,但心理的創傷更難痊癒。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梁歆宜:「有些(受虐)個案,他其實就把自己受傷的情況畫出來了,我們去了解他(受虐兒)自己所投射出來的一個年紀、他的想法、一些情緒。」 聲音來源:林口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 許喬婷:「這個是小五(小學五年級)的一個(受虐)男生所畫的畫,牙齒比較有尖牙的部分,都會讓我們擔心,他可能有一些適應(不良)上的狀況,或是情緒困擾。」 國衛院副研究員 江博煌:「有些小孩子被虐了之後,他可能就放縱自己,有些人就開始吸毒,去迷幻自己,有些人就沉迷於暴力,他要用更暴力去對付別人。」 暴力相傳的惡性循環,是受虐兒沒有接受心理治療,全球普遍發生的現象。 悲傷的孩子需要「抱緊處理」,愛與關懷,是心靈治療的一帖良藥。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 梁歆宜:「身體的傷會好,但是心理面那個後遺症,其實(臨床診斷)常見的是非常地長遠、長久的情況,而且後座力很強。」 童年創傷,緊密相連著成年期的身心健康,更需要巨大的社會成本來彌補,因此,亡羊補牢,不如防患未然,落實尊重生命的教養觀念,讓我們心存感激地對他們說:孩子,謝謝你出生。 採訪撰稿:張澤人 攝影剪輯:廖學信、劉博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