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愛電視
~
新聞
節目
最新消息
也因應108課綱上路滿一年,核心精神-素養導向教育,強調學習不局限在學科知識和技能,而是關注學習和生活的結合。但素養可以教嗎? 課綱核心是什麼?跨域師資的培育這麼簡單?

學知識到學「素養」 108新課綱起步走

歷經7任教育部長,政府斥資450億,準備期長達10年,台灣有史以來最浩大的教育工程「108課綱」,上路屆滿一年了,我們推出系列報導,一起來探討這主導 台灣未來10年的國民教育,現在進行的情況如何。第一集,帶您看到的是,新課綱重新定義了「成功的教育」,並且把「素養」當成核心,是台灣第一次把國小、國中到高中12年國教統整起來的一貫課程,背後的目的,是要肯定不同的可能性,讓學生找到真正的興趣,幫他們邁向成功。而素養導向的課程,要怎麼上呢?我們到國小校園實地了解。 台北市文化國小一年級教室裡,老師用全英語授課,台下學生熱烈應答,這堂不是英語課,而是數學課。 北市文化國小老師 江蕙珊:「這對我來說,都是新的挑戰 我就是抱著,教到哪裡學到哪裡,像我昨天二年級的課,我還在學正三角形,跟等腰三角形的英文,我覺得這都是教學相長,因為我覺得非常地開心。」 學會看時鐘,黑板上有插畫,傳達一整天的作息,老師不斷拋出問題,讓大家腦力激盪,這是108新課綱倡導素養導向教學。 國教署國中小教育組長 武曉霞:「新課綱看起來 強調素養,它就是希望夠 將各個領域的科目,扎實學習之後,加以融會貫通,能夠成為活的知識。」 文化國小還運用沉浸式英語課程,要讓語言變得好實用。 北市文化國小老師 江蕙珊:「過程當中 (學生)他們並不會覺得說,學習英語是一個,對他們說是累贅的事 或是痛苦的事,因為他自然而然地,跟著他做美勞作品下去,就一起呈現出來,所以會是直接印證在他們身體裡面。」 北市文化國小校長 江啟昱:「就是馬上透過老師這樣的引導,即學即用,他還可以慢慢就跟上,那這樣的話,在生活情境中,在各個領域當中來學習,這個就是最符合,12年國教裡面的素養。」 打破「背多分」和反覆練習考試的學習模式12年國教總綱中定義,包括自主行動、溝通互動、和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及九大項目,更參照許多先進國家都採用的「身體素養」作為課程目標,因此體育課也可以「烙英文」。 北市文化國小老師 鄭博夫:「體育課它跟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是,它強調的除了核心素養之外,它還強調是一個身體素養,你在如何在你的運動上或上課過程當中,你能夠去展現,你所要的認知 情意跟技能。」 體育課不只是單純打球和跑步,這種做法會不會增加老師的負擔呢? 北市文化國小老師 鄭博夫:「當各老師他也想要來參與這個過程的話,可能就是一開始我們先從簡單的指令用語,或課室用語慢慢去練習,大家我們也很常有群組,共同備課體育老師,英文老師我們一起共備,互相討論課程當中把教案生出來,然後想辦法去讓它怎麼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。」 這種協同教學方式,讓老師們互補,也交流出不一樣的火花。另外,新課綱還開全球先例,將東南亞7國新住民語言納入國小「必選」。 台北市大理國小,開設越南語課程,小班制教學,授課老師是道地越南人,在台灣生活超過20年。這堂課,希望建立新住民子女,傳承家庭語言,也培養國際素養。 北市大理國小越南語老師 曾女香:「教到比如說有吃的時候,我們就聯繫一些,全部都是越南的美食,你可以講的時候,你吃了 那你會怎麼點餐,如果我喜歡吃法國麵包,那法國麵包怎麼說。」 2019年統計新二代國小學生數9萬1388人,父母一方為東南亞籍的比例高達91%,又以越南、印尼籍人數位居前兩名。新課綱推動,就是要落實、也尊重多元文化,因此不少學校早就超前部屬。 北市大理國小校長 張嘉芬:「如果我等到新課綱開始,我們再開始去走,那其實可能會有到時候會準備來不及的一個狀況,所以我們才會在106學年度的時候,就開始去嘗試,試辦新住民語的課程,但是它是在領域課程裡。」 透過校方的創意和用心,語言學習無縫式融入學習日常,讓學生越學越有趣。當前素養課程中,知識不再是唯一主角,如何學會經驗來幫助孩子,面對未來人生的種種挑戰,安心探索世界,才是重點!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課綱加入多元選修課 藍圖易畫落實難

108課綱上路一來多來,在高中階段增加多元選修課程、還有校定必修特色課程,提供學生適性探索學習的機會。只是,不少家長擔心,這種美好藍圖,會不會變成特定「有資源的大學校」才做得到?每間學校,是不是都能開出足夠又多元的課程,提供學生多元選課的自由?今天系列報導,帶您到宜蘭高中,這所學校提供了一個典範。 傳統市場維繫著人與地方,是許多婆婆媽媽的最愛,宜蘭高中多位學生,來到南館市場體驗真實的在地文化、和庶民生活。 提問方式好比公民記者,高二學生林彥辰,目光被知名潤餅皮老店吸引。 宜蘭高中學生 林彥辰:「這一次我們是來,就是看這些傳統工藝,有沒有就是那些可能快沒落了, 可以值得保存,還是什麼有一些可以活化的。」 林彥辰透過訪談得知,老店似乎浮現傳承危機,但也賺到一次實作經驗。 甩麵團,煎餅皮,下鍋下鍋嗎,做小塊就可以了 (動作)要快點 好 要快一點。 煎潤餅皮,要掌握火候 ,速度還要快,更要圓、要薄,林彥辰做了三回合 總算抓到訣竅。 宜蘭高中學生 林彥辰:「出來實察就是看到不同的東西,經驗也不是像書本上,寫什麼就是什麼,就是要自己看過、做過才會有不同的體驗。」 這不是戶外教學,而是宜蘭高中社會課。除了傳統市場,學生們分組,利用兩節課時間,到宜蘭市區個歷史景點訪查,任課老師透過GPS定位導入LINE,掌握各組學生的分布位置。 宜蘭高中公民老師 李沛青:「地圖上,他(學生)也可以直接分享,他的考察時候的一些點位,讓我們知道說他們在哪裡,因為你在考察,散出去老師是真的找不到人,但是這樣子,我們就可以比較快速地去查找到學生在什麼方位,那如果學生真的發生什麼意外,我們也可以第一時間就趕到(現場)。」 教材變靈活,過去得死背的歷史事件,宜蘭高中社會科老師,配合新課綱學校必修的校訂課程,特地研發桌遊,融入18、19世紀宜蘭歷史、地理、族群特色,學生可以選擇漢人、噶瑪蘭族或是海盜角色,穿越時空200年前。 宜蘭高中公民老師 李沛青:「我們探究的這一個設計課程內容而言,我們主軸就會比較偏向是希望學生可以就是在修習過這一節課之後,能學到更多的 就是生活之中的能力。」 不同以往只分一、二、三類組,108新課綱用班群的概念,針對相近學群進行課程規畫,讓學習更貼近自己的興趣。就算單純的室內課,也不會無聊,社會科多元選修,歷史、地理、公民三位老師共同授課,這堂課探討世界各大城市車站,該如何保存? 沒有標準答案,學生依照自己的想法,表達意見。 宜蘭高中公民老師 李沛青:「新課綱它多了 比較多是屬於,沒有(教育)部定的課綱,或是部定的考試內容的一些課程,比如說校訂必修 比如說像彈性自主學習,或是比如像多元選修這一塊這一塊都是很希望學生,可以就*他自己的專長,或他自己的興趣去選課的,更以學生作為主導 老師引導的程度是比較高。」 課程設計對老師而言,是一大挑戰,如何將學科知識重新解構,才能搭配各種議題。就在新課綱上路滿一年之際,教育部曾普查首屆學生學習狀況,樣本數高達數十萬人,然而,初步普查結果,卻不對外公開。 教育部長 潘文忠:「它並不是一個好像民意調查的問卷,避免只是在過程,過度發展的階段,反而產生他們(師生)有所畏懼,而未來在這樣的一個長期追蹤的調查,反而失掉它的真實性。」 適用新課綱的學生會是白老鼠?還是未來社會的績優股?要強調的是,教育不是實驗,翻轉一定要成功,才會成為學子未來的珍貴資產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108新課綱師資荒 教學現場負擔重

108新課綱去年上路,影響似乎好壞參半,因為學生和老師都遇上不同挑戰,像是各高中要開出一點二倍以上的多元選修課,但在師資員額控管下,學校無法增聘教師,教師超時兼課,成了教學現場血汗新常態。而且,新課綱邁入第二學年,適用新制的高中生人數翻倍,大型學校估算,一學年要自選和多元選修,就將近三百堂,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,去年底公布一份調查,7成教師認為應合理增加現場教學人數,才能滿足新課綱增加的要求。 溫室變成上課領域,還有雞鴨作伴,桃園中壢高中,高一選修課魚菜共生,教學生從種菜中學科學,曾獲得教學卓越獎銀質獎肯定。 詳細記錄農作生長情況,透過科學運算施肥,強調情境式學習,結合了生物、物理、化學到生活科技等跨學科學習研究。 中壢高中教務主任 林哲猷:「我們會希望說,就是我們平常在課堂當中,所沒有辦法去操作的一些事情,能夠在這個課的時間點,可以去做不同學習的想像,這樣子,或許比較強調的是實作的部分,也會強調說,專題的分組。」 創新教學思維,讓學生仔細觀察研究,主動解決問題,中壢高中108新課綱選修課,透過課表來看,包含多元學習在內,高一到高三至少規畫出292堂課,授課老師們想破頭,要讓課程生活化又生動,就像化學實驗課也變得很有趣。 了解化學物質用途,再利用化學變化,課堂上讓學生們自己做手工皂,上課不再做筆記、不用考試評量,而是直接填寫學習回饋單。 中壢高中教務主任 林哲猷:「多元選修,就是各校它發展出來的課程是不太一樣的,當然整個課綱裡面的精神,希望說我們能夠,多開發一些探索型的課程,就是1.2倍到1.5倍的開課這樣,我們一直都是滿落實這一塊的。」 清華大學副校長 戴念華:「重視的是,學生學習了這些內容之後,他內化反芻,然後所寫出來的一個學習心得,我想這個是最重要的,我們會在意學生,從課程當中,或從活動當中,到底學到什麼。」 新課綱減少了必修課程,要求各校開設多元選修課,讓學生能找尋出自身興趣,學校也做出特色發展,減少資源過度集中在明星高中。只是,如此一來,學生做報告的數量和時間都明顯增加。 宜蘭高中公民教師 李沛青:「會不會,讓他們(學生)覺得說,有一點消化不良呢,這個答案肯定是會的,老師設定的預期,跟學生表現出來的,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落差,所以老師也會感受到,就是我備課這麼久 然後 那個結果好像不是 我很想要的 也會覺得有點沮喪吧。」 高中新課綱出現許多新型態課程,不少課程必須有跨領域教師共同備課,等於一門課至少要兩位教師,對某些學校來說,勢必是沉重負擔。 中壢高中教務主任 林哲猷:「當然我們學校規模算是大的,教師員額也算是多的,但是呢,對到偏鄉的學校來講,可能就真的會比較辛苦一點了,正因為本身的教師數,沒那麼多,所以它(學校)開出來的多元性,可能沒有辦法像 都市裡面學校那麼多元。」 教育部法定,教師兼課以不超過9節為原則,但新課綱上路一年來,師資超時情況卻十分嚴重,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,2020年10月,公布一項調查,平均每名老師超鐘點4到5節,因此,有七成教師認為要增加現場教學人數。 前全教產理事長 黃耀南:「課綱跟課程的內容,甚至教材,都要教師自己去準備,在教師員額的部分 應該做適度的彈性,就是包括各個高中職校,是不是每班的班職員額,能夠變成3.0。」 國教署高級中等教育組長 張永傑:「經過教育部的積極爭取,近日行政院已經核定,由教育部合理審慎地配置,所需要的教師人力,目前國教署,已經開始受理學校申請。」 師資尚未到位前,教育部先協調大學提供高中跨領域選修課程,所需要的師資協助,偏鄉學校甚至用遠距教學因應。畢竟,新課綱採取滾動式修正,只有一一克服問題,學生才能徹底打開學習視野,未來才會發揮出最大的價值。 文字採訪 林國新 攝影剪輯 林文森

學習歷程檔案壓力山大 高中生資訊網站全攻略

108新課綱上路一年多,或許不少人對新課綱的印象,還停留在爭議。其中一項最大的爭議點,就在學習歷程檔案,因為就像大學的報告一樣,繁瑣、花錢又花時間。不過,111學年大學招生將參考「高中學習歷程檔案」,因此,有高中生提案應該廢除「學習歷程檔案」,去年底,曾有近9千名學生連署。或許,不少高中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叫苦連天,但也有新課綱首屆學生,靠著自己爬文、大量閱讀,一手創建「高中生資訊網站」,幫助更多的高中生和家長了解新課綱、也釋疑,瀏覽已經超過80萬人次。 晚間八點多,擔任行銷業務的陳先生,踏進家門沒多久,新任務又出現。 獨子是108新課綱第一屆,準備前往宜蘭清水地熱,做自然科多元選修課程實地探訪,然而,家長也不能缺席。 學生家長 陳志信:「如果要去比較遠的地方,比如說他們要去到太平山。比如說,台北市到太平山,車程也要兩三個小時,他們學生又沒有交通工具,如果坐公車、班次又很少,如果沒有坐到車,可能就回不來,變成說有時候我就會陪他們去,載他們去這樣子。」 利用假日到野外考察,為了做期中、和期末的學習歷程檔案。 高二學生 陳威宇:「就是探求與實作,可能要去實地,就是參訪或是觀察,做成一個報告,放上去,就是很多都做成小論文,照片影片,都需要(上傳)放上去。」 別以為只是簡單地上傳檔案,和陳同學一樣,108新課綱實施後,高中學生都得嚴肅看待學習歷程,因為111學年大學招生將列入參考。然而,上路以來,不少老師和學生都喊吃不消! 教育部高教司長 朱俊彰:「我們是增加一個選擇,讓他(學生)先放在學習歷程檔案,可是大學看的是,你學生從這個學習歷程檔案,挑出來,要給大學看的東西。」 清華大學副校長(大學招聯會執行秘書) 戴念華:「到最後大學端,只看3件,每一位學生每一年,可以上傳6件,也就是說,在最多18件的資料裡面,你只要勾選3件給大學端,也就可以了。」 精美封面、圖文並茂,內容不輸教科書,就是話題正夯的學習歷程檔案紙本,避免外界對大學端,對備審資料產生誤解,大學教授特地出面澄清。 台大副教務長 詹魁元:「所有的學系,一定會看備審資料,因為備審資料,是我們唯一,看到學生的一種方式。」 中央大學招生組長 周弘偉:「會在意的是,會看看你有沒有修過(相關課程),然後(他)會看看你修完之後的東西,也許是看成績,也許是看,你在自傳裡面,應該要寫到你修課的心得。」 儘管大學說明選才原則,但部分大學認為,學習歷程建置存有城鄉差異,甚至演變成高中學生的軍備競賽。 雲科大校長 楊能舒:「但是你要曉得,書面審查,現在有人開價6萬3我就幫你弄到完美,以前用書審的時候,就已經凸顯貧富的差距,因為你來一看就是有錢家的孩子,這個找專家做過的。」 學習歷程檔案舉足輕重,但不少家長和學生對新制度還不熟悉,108課綱首屆、中壢高中生許云澤,特地架設「高中生資訊網站」,定時上傳文章,分享學習心得。 中壢高中學生 許云澤:「它的目的不是要讓你成為升學的工具,而是讓你更認識自己,就是找到未來的方向,所以如果你做學習歷程,只為了升學的話,那一定會覺得做得很痛苦。」 超齡又沉穩地談吐,網站內容,都是許云澤閱讀108新課綱相關報導,經過消化後,再整理出對高中生最有用的資料,沒想到回響超乎預期。 中壢高中學生 許云澤:「這網站瀏覽率,目前還算滿高的,大概三個月有80)瀏覽量,比較多發問的,就是對象,大部分都是家長或是老師。」 許同學的作法,也符合新課綱中的「自主學習」,也許,最快掌握資訊、懂得規畫就是贏家。我們可以說,「學校本位」到「學生本位」,正是新課綱給予學生,更多學習自主權,只要多多做、多了解,自然就會做出一番成績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大學不分系 跨越科系籓籬拚競爭力

提到未來人才,您認為關鍵字是什麼?「跨域」是經常被提到的關鍵字,正因為原來的體制和框架需要改變,所以需要跨出去。「未來學力」系列報導,今天起我們要看台灣的高等教育,如何培育跨域人才,尤其大學開始出現「不分系」,起初這個設置,是因為許多學生覺得讀錯科系,校方為了延緩分流而設置大一不分系,大二還是要轉到別的科系就讀。但成功大學卻把不分系,從大一擴增到大四,整整大學四年不分系,到底不分系是什麼,不分系會是培養跨域人才的解方嗎? 成大不分系學生 葉佳淯:「我們其實就是一直被規定,好,我們就是要怎麼樣成長,我們就是考一個好大學 就會有一個好工作,我們都是一直被這樣教育被灌輸的。」 葉佳淯原本就讀成大台灣文學系,但許多課程都不是她的興趣。 成大不分系學生 葉佳淯:「我那時候一直覺得我被文學綁住了,就覺得很綁手綁腳,我真的很想在空間中去做歷史這件事情,那我什麼都想做,那為什麼不先去不分系,先去試試看之後,我再來慢慢聚焦,我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事情。」 轉到不分系,唯一一門必修學分是交出三個專題,題目自己決定。 成大不分系學生 葉佳淯:「會自己組成一個自己的學習路徑,跟自己獨特的系出來,我覺得這件事還滿有趣的。」 葉佳淯跨學系跨學院上課,這是她就讀不分系之前,無法想像的天地,如今走在台灣最早開發的街道,古都調查每一磚每一瓦都吸引著她,這是選修都市計畫研究所衍生出來的專案,她很確定這就是她喜歡做的事。 成大不分系學生 葉佳淯:「不分系對於其他人來講,我們的課更彈性,我們對於自己未來的掌握度其實相對地很高。」 成大教務長 王育民:「未來的大學應該要有一個模式,這其中包括他的專業學習,可能不用那麼地局限性,可以用更跨域的方式來做學習。」 未來,需要什麼樣的人才? 資策會智慧系統所總監 陳護木:「所有未來只有兩種,一種是已知的延續,一種是未知的未來,你看到能夠顛覆世界的,都是未知的未來。」 我們的教育,能給更多自由嗎? 台大校長 管中閔:「我一直覺得,我們這代人 有責任為下一代,開啟不一樣的機會。」 台大高調宣布,課程將會越來越彈性,甚至可說是客製化由學生作主,最快111學年度起,台大也要推出不分系學程。 台大教務長 丁詩同:「一種是進入了台大之後再來不分系,一種是招生時就以不分系進行。我們會想先從已經進入台大,不是從招生開始做,而是招生進來之後。」 黃靖傑在高中時就製作機器人,用無人機空汙檢測,他以特殊選才進入大學就讀,鎖定的就是成大不分系。 成大不分系學生 黃靖傑:「我自己是很有想法的人,所以我就覺得第十學院,就是不分系這個地方,我可以做很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。」 打開課表,選修的大部分科目都跟化工相關,為什麼不直接選讀化工系? 成大不分系學生 黃靖傑:「(讀化工系)我就要跟著化工系的體制一直去修(學分),可是我在不分系,我可以選擇我只要修哪些東西就好,我修完我要的(學分),我就可以去別的學院修更多知識,我可以做結合做整合,去做跨領域的學習。」 成大教務長 王育民:「事實上很多人跟我說,你推跨域是不是表示你不重視專業,沒有,我還是很重視專業,因為你的跨域,如果能夠在專業基礎底下去架構,是更棒的一件事情。」 成大針對校內學生調查,高達四成學生表示讀錯科系。人力銀行的調查也顯示,八年級,也就是30歲以下的上班族,多達六成六(66%),現職與在校所學無關。 人力銀行發言人 黃若薇:「(企業主)他們反而比較重視考到什麼證照,在學校經過什麼樣的比賽,參加過什麼樣的社團,甚至做過什麼專題,他們會想要看你實作的東西,而不是看一張紙(畢業證書)。」 當時代已經改變,教育方式如果繼續停留在過去,就失去教育的真諦。 成大教務長 王育民:「我們應該培養的是能力,而不是學歷,學歷可以幫助你多久,我都跟很多人講 ,你的大學學歷,可能在你畢業三個月之後就沒用了。」 未來,看的不是畢業證書這張學歷,而是證明你有多少能力的,學力。 採訪撰稿:李雅萍 蕭志傑 攝影剪輯:林鑫宏 葉宜琳

跨領域即戰力 大學未來學院找未來

相較於大學,技職體系的教育更著重就業。雲林科技大學早在5年前,就有「不分系」的概念,在原有的學院之外,增設「未來學院」,招收校內學生轉院就讀,有大量實作課程,學生自行選擇課程,跨領域學習,許多學生畢業之前就找到工作,出了校門就有進入職場的即戰力。 許苡暄:「我覺得可以實作的部分,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幫助。」 雲科大校長 楊能舒:「這種不分系的概念,其實就是讓學生有另一個機會。」 高楚妍:「因為你會先找到自己的路。」 廖子蕓:「就是擇你所愛,愛你所擇。」 烘豆,拉花,品咖啡,看起來像是悠閒愜意的午後時光,其實這三位大學生正在上課,地點是在學校之外,距離有半小時車程的咖啡廳。 雲科大未來學院學生 許苡暄:「這個算是高階技術實習,就是可以跟老師討論,你有什麼興趣,你想去哪裡實習,老師會幫你找適合的廠商。」 許苡暄拿到全國烘豆比賽第二名,以前她對咖啡沒興趣,或者說,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興趣有潛能。 許苡暄:「轉進來之後,有這個機會才會讓我有機會做,突然讓我覺得,就是好像找到了一個興趣。」 高中時擔任儀隊刀官,曾到日本、南韓、英國遊學,以優異履歷進入國立科大就讀,外人看來該是前途光明一帆風順,但她面對早就規定好的科目,卻覺得厭煩至極。 許苡暄:「我自己是希望設計是可以幫助我加分的,但不是我以後的職業,比如我在做咖啡,我要做文創,我可以自己設計,但是我不想要以後就是坐在電腦前,一直在做設計這件事情。」 找到目標,她還想再多做一點,苡暄不單單在咖啡廳實習,還在讀大二,她已經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,想把咖啡文化和在地產業結合起來,這段推廣過程,她學會舉辦大型活動。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沈漢緯:「如果你只會單一一個技能,或者單一一個專業的話,在未來已經沒有競爭能力或者是挑戰能力了。」 雲科大未來學院學生 高楚妍:「要很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喜歡什麼,去嘗試。」 高楚妍和廖子蕓都不想被綁住,要自己決定未來的方向。 雲科大未來學院學生 廖子蕓:「雖然說會因為現在的體制關係,選擇了可能不是自己很有興趣,又很迷惘,不知道自己要選什麼,但是如果可以轉系的話,勇敢的轉沒有關係,就是擇你所愛,愛你所擇。」 雲科大未來學院院長 陳維東:「他們從進來之後,好幾個實習不同,可能在不同公司學習技能,這主要目的還是希望他們在畢業之前,就能具備跟產業比較密切對接的能力。」 在未來學院,每個學生有三位老師指導,針對個人職涯發展,量身訂作學習課程。 雲科大校長 楊能舒:「只要他這個指導委員會同意的課,他(學生)都可以去修,而且這些系不得拒絕 ,只要從未來學院學生來修你們系的課,他是不可以拒絕的。」 雲科大未來學院助理教授 李育憶:「大約在大三大四,它有點像漏斗,大一大二讓他很寬,大三大四會逐漸收斂,我們叫做修枝剪葉,剪出那個樹形,所以在大三大四就開始收攏,讓他核心能力可以聚焦。」 學習方式完全以銜接工作為導向。 雲科大校長 楊能舒:「我們在產業看到,很多人都會跟我提,他需要跨領域的人,我們也談過,這個都是需要兩三個專業組合在一起。」 培養跨領域人才,判斷跨領域學習是否達標,校方設下七個畢業門檻。拿到企業預聘書,或已經自行創業,能在有公信力的募資平台募款,參加競賽獲獎20萬以上,這些都沒有,也沒關係,先考上公職保證就業,達到這其中任何一項,就可證明出了校門不會餓死。 雲科大未來學院助理教授 李育憶:「來未來學院並不是避風港,我們一定把你踹出去。人喔,你給他規定出來,水位線一出來,他要滅頂的時候,他就一直(求生),他的潛能就出來了。」 雲林縣華山社區理事長 沈漢緯:「在學界在教育界,如果可以讓學生,可以多學到 2個3個4個5個技職能的專業領域以上的話,我相信會是比較好的發展方向。」 畢業即就業,這就是跨領域所要培養的,即戰力。 採訪撰稿 李雅萍 攝影剪輯 林鑫宏

大學不分系 「通才」求職吃香嗎?

「未來學力」系列報導,今天要探討時下許多大學「不分系所」的新趨勢,標榜課程學習變得更有彈性,不再侷限單一系所。可是這個新潮流,產業界跟得上嗎?今天我們從畢業生的角度,帶您一塊檢視,「不分系」到底是加分,還是減分。 成大全校不分系畢業生 吳和陵:「大部分的人,其實還是都沒有聽過不分系。」 朝陽科大心理系畢業生 陳孟濂:「(產業界)很困惑,然後說這個要幹嘛,那為什麼不去讀原本的系就好, 這樣你們工作不是會很難找嗎?」 成大畢業生吳和陵,畢業證書寫著,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,括號附註心理專長,意思就是,她在眾多科系當中,選修比較多的心理系科目,但是,她並沒有因此拿到心理系的學士學位。 不分系畢業生 吳和陵:「今年我確實前面,也面試了很多家不同公司。」 人力銀行發言人 黃若薇:「年紀比較高年齡層的企業者,他們對於不分系,其實沒有這麼明確地了解。」 產業界對大學「不分系」很陌生,吳和陵求職過程,不斷面對同樣的質疑。 吳和陵:「不分系是什麼,你們會學到些什麼東西,一定會對專業有所疑惑。」 「我們的專題就是我們的畢業證書。」 吳和陵大學時所做的專題,畢業之後找的工作,甚至她在假日當導覽志工,都跟環境議題息息相關。 「希望我們的未來是可以有乾淨的水和衛生的。」 吳和陵主管 江志浩:「我知道她有做一些跟環境永續相關的東西,她對於這方面的議題也在意,她會關心社會。」 吳和陵在畢業三個月後,找到了她的「伯樂」,主管的確看中她的專題表現,以及她對未來方向的掌握,而這些,並不屬於任何一項特定科目。 資策會智慧系統所總監 陳護木:「被的人,我比較喜歡用佛家語,叫做業障這個字眼,來形容本業的障礙,如果沒有本業的障礙,你會更開闊啊。」 不分系畢業典禮,站得最前面,笑得最開心的人是陳孟濂,原本也該是不分系畢業生,但是她卻在大四開學時,就從不分系轉到心理系。 心理系轉學生 陳孟濂:「很多人都說,你多自律你就會有多自由嘛,然後不分系就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,所以如果不是一個夠自律,或夠有自己想法的人,會比原本在一個既有的科系裡面還更徬徨,就是我。」 不分系自由到讓陳孟濂覺得慌張,但她不後悔曾經就讀不分系。 心理系轉學生 陳孟濂:「我(轉系)出去,不是覺得不分系不好才出去,我是因為我經過不分系,有這些嘗試不同學科,不同經歷的機會,讓我覺得我有勇氣再出去,做我覺得我應該要做的事情。」 為了提早在職場上卡位,陳孟濂保留極少的學分數技術性延畢,以大五學生的身分在大公司實習,因為她透過學長姊的例子,畢業之前就看到求職困境。 陳孟濂:「(不分系)看不出來這個學位是什麼意思,比如說我要找一個行銷人才,我會直接刷履歷,(人力銀行)是搜關鍵字,是管理這兩個關鍵字,沒有管理這兩個字的,(產業界)都不要。」 人力銀行發言人 黃若薇:「我倒希望說,可能在教育界這邊要多多去推廣,讓大家了解不分系,到底是在學些什麼。」 成大教務長 王育民:「其實大家都覺得不分系會比較籠統,是因為大家好像覺得,我一定要身上掛著某一個東西,我才能跟人家講我具有這種專業,可是我一直覺得,未來的人才應該是屬於,我今天讓你去做一件事情,你有能力把它達成,對我而言,你就是人才,這個就是能力的呈現。」 學界朝跨領域培養未來人才,產業界的腳步,是否也該跟著開放,如此,未來學力才能真正開創未來。 採訪撰稿:李雅萍 攝影剪輯:林鑫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