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愛電視
~
新聞
節目
最新消息
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警告,在短短十多年內,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極端熱浪、乾旱和洪水,並突破一個關鍵的氣溫上升極限。
這份報告提出紅色警報、敲響警鐘,源頭該如何做?減碳是巴黎氣候協議的共識,隨著世界各國減碳的腳步加快,台灣企業大廠也實踐「綠色轉型」,大愛新聞推出「零碳行動」系列專題,這場氣候戰役,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。

〈零碳行動〉氣候戰役 台灣在哪裡?

大愛新聞,從今天開始,為您推出零碳行動,系列專題報導減碳行動,在氣候變遷下,無非是、迫在眉睫的棘手問題。聯合國警告,未來十多年,全球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的極端熱浪,甚至洪患災情會更加頻繁,隨著各國減碳腳步加快,這場氣候戰役,台灣企業大廠,開始實踐綠色轉型,帶您一起來看。 我是埋葬蟲,可以稱呼我、殯葬師,為動物們主持一場體面的葬禮,是我的日常,也讓我的家人足以吃飽。直到,氣候變暖,打破了繁衍的平衡狀態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研究員沈聖峰:「日本的奄美大島,或台灣的烏來,它其實是比較低海拔的地方,那環境壓力就是很熱,那牠就是變成說,牠沒有辦法全年繁殖,牠就只能在冬天繁殖。」 環境改變,搶奪大戰正在上演。中研院沈聖峰研究團隊,從尼泊爾埋葬蟲身上,發現氣候影響證據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研究員沈聖峰:「溫度越高的情況下,牠主要的競爭者,可能就是叫麗蠅,一種蒼蠅,然後牠很快可以偵測到這個屍體,那溫度高的時候,其實麗蠅分解屍體的速度就會很快,那對應的埋葬蟲其實牠就是,必須要透過合作,然後呢 共同去處理屍體。」 氣候變遷,全球物種都逃不了,2021年,由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問題小組,提出最新的研究報告,這是由數百位科學家撰寫,告訴我們氣候現在與未來的樣子。最糟的狀況是? 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其實我們以前都講到,複合式的災害就很恐怖了,地震加颱風,或是說颱風之後,來一個這個土石流,整個混在一起,複合式的災害,現在是複合式極端的災害,又在裡面又出現了,而且出現了很多次,那這表示說我們這個災,會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大。」 IPCC的報告,提出紅色預警。目前極端事件發生頻率,是歷史上的5倍,每升高1.5℃,這些事件發生的機率會增加9倍,升高2℃,增加14倍。 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國際上講的是 一個叫做紅色警戒,就是已經給你一個紅單子了,但對台灣而言呢,更是紅單裡面的紅單,我們不趕快做出一些改變的話,我們其實下一個難民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,但是一定會在台灣身上發生的。」 地球上每個地方 都在歷經變化:炙熱天候、冰川消退、海冰面積1000年來最低、大自然祭出了離奇的差別景致,但沒有水,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。 新竹青農 劉政祐:「那今年的氣候,在8月的時候,它沒有很多的降雨,那我們播下去的,黑豆生長發芽得非常零星,那甚至不到1/3 。」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執行長許晃雄:「就是說 所謂的2060年,台灣可能就沒有冬天了,那個衝擊呢 會讓我們的這個可能,比台灣的這個農用水的缺水率呢,可會達到20%、30%甚至40%。」 乾旱與大水,支配著農業的存亡。青農劉政祐,跟家人守著新竹新豐鄉130公頃的土地。從國外返鄉的那一年,欣逢大旱,種稻,成了奢望。 新竹青農 劉政祐:「限水的時候,我們就意識到這個極端氣候,面臨的問題就是水源很重要,那就沒有辦法,在傳統的這個插秧的基礎下做耕種。」 危機就是轉機。一顆未熟成的種子,讓劉政祐找到了生命的出路。 新竹青農 劉政祐:「可以在沒有很多的水分,然後只要滿足這種子的光溫水,它都發芽到這樣的植株,然後由這個構想,我才衍生出來直播水稻。」 旱田直播,不同於一般水稻種植,不再仰賴水,才能夠插秧的困境,再也不用仰天興嘆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 研究員沈聖峰:「如果危機越迫切的時候,其實一定是會讓那個人的行動,其實動物也是** 的(多字?)**行動越快,那只是說我們必須要很清楚說,危機就在眼前,你才會願意去行動。」 從埋葬蟲,到水稻田,見微知著,氣候變遷的警鐘敲響,人類,準備好面對挑戰了嗎? 採訪撰稿 李佩玲 攝影剪輯 林文森

〈零碳行動〉保植育種 爭取生機

現階段人類面臨的兩大隱憂,一個是新冠病毒,一個是氣候變遷,疫情大家很有感,因為不斷蔓延,會讓人生病,但暖化,卻是溫水煮青蛙,我們追求利潤、濫用資源,導致地球已經反撲了。病毒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,猶如人類對地球的破壞,人類就好像寄居在地球上的病毒,破壞地球媽媽的健康,生活在便利時代,我們都應該省思,這些消費,都是有價的,並非可以無止盡的取用,現今的五濁惡世,其實是地球媽媽發出警訊,人類自己造作的結果。 地球存在45億年,人類文明起源300多萬年前,連零頭都不到,地球不需要人類,但人類依賴地球而生。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:「當一萬多年前,人類是在一個漁獵生活的時候,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不是那麼地彰顯,但是自從發展了農業,我們就需要大片的土地耕種,在同時我們的貪婪心,要過更好的生活,到了今天有那麼多人,住在地球上頭,人類對其他的生命所造成的威脅,那是龐大地不得了,第六次大滅絕就在眾多的人口,以及無比的貪婪底下,推動了這一次,其他生命再也活不下去的悲劇了。」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:「你聞聞那個香味,淡淡的香抹在手上,涼涼的,我出生在澎湖,很多時間在海邊長大,應該至少有300種魚活在那裡,但是今天我68歲了,我知道當我帶著我的孫子,在海邊走路的時候,踏遍台灣的潮間帶,你能找到100種魚就不錯了。」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:「從工業革命到現在,也只不過是兩、三百年的時間,我們明確地擾動了自然的規律,就是我們對其他物種的屠殺,我們對於其他生命棲息地的侵擾。」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長 林建德:「人類就好像寄居在地球上的病毒,然後傷害這個地球,人與自然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,當人心失調人心混亂,人心的貪欲過於地強烈,那相對他對於這個環境的破壞予取予求,予取予求的結果就是環境跟生態的破壞,所以四大不調。」 21世紀,人類面臨新冠肺炎病毒威脅,但另一個危機,氣候變遷早就像溫水煮青蛙緩步升溫。 清華大學學生 孫梓云:「可能就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,我覺得大家已經多半可能聽到麻木了,可能剛開始會很衝擊,但是最後會有一種,但又好像也不能,也很無能為力的那種感覺。」 年輕人並非無感,只是要找到感興趣的領域,才能起而行。清華大學百蕨園,2020年底成立,保育瀕危蕨類。 清華大學學生 黃友聞:「應該說很難去,阻止它(物種消失)的一件事情,那我們能做的事情,其實是,做我們最大的努力,可能看就把它保植,想辦法找個合適的方法把它種下來) 拯救地球免於滅亡,或許可以從認識自然開始。新竹自然谷,保有國內難得的低海拔原始林相,在有心人的努力下,成為第一座環境信託基地,而這十年來,利用導覽扎根教育吸引了大小朋友一起尋寶。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 孫秀如:「我們可以讓他們跟自然更親近,甚至你不要看到昆蟲就害怕,或是看到什麼蛇啊,就開始就覺得都有毒,不知道怎麼跟這些生物相處,那通常不知道怎麼相處,我們下一個事情就是讓牠們不見。」 地球媽媽不說話,只是默默承受,當她衰老敗壞,所有物種無一倖免。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長,林建德:「那就像佛經講的一句話就是,心淨則國土淨,你的心清淨,這個國土這個環境,這整個我們生存的空間就會跟著潔淨。」 採訪撰稿:李佩玲 攝影剪輯:林文森

〈零碳行動〉碳費降排 永續投資

各國政府已經對溫室氣體排放、碳足跡等,有更加嚴格的限制,希望在2050 淨零排放,也發展出「碳權交易」的概念,將碳排放權定價,希望透過市場機制的介入,有效限制企業排放溫室氣體。台灣在2020年底提案的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,目前進入第二期目標,也就是將制定台灣的碳費制度。製造業排碳大戶,例如發電、石化、鋼鐵、積體電路製造業等,年產超過 2.5 萬噸以上碳排放的企業,都是徵收對象,期盼透過市場機制,讓台灣產業更「綠色」,和國際接軌。就在碳費尚未上路之前,台灣已經有不少企業率先提出減碳措施,成為淨零排放的一分子。 工研院攜手產官學和研究單位舉辦論壇,宣示2050年零碳排。身為排碳大戶、台灣最大水泥供應商,台灣水泥,也在宣示行列中。 國際能源署2018年統計,水泥業占全球碳排放量7%。台灣水泥業的碳排放量同樣是前段班。原因是,水泥產製必須加熱石灰石,過程中會排放不少二氧化碳。因此,台泥訂下碳排量目標2025年降11%,2030年再降30%。 為了儘快達標,台泥和工研院攜手科學減碳,在花蓮和平廠,建置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系統,在藍色框框範圍內,把石灰當成吸附劑,負責捕捉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。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 萬皓鵬:「那在這個石灰石CaO,在這個系統裡面,跟我們從煙囪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反應之後,會變成碳酸鈣,最重要的優點是跟水泥廠結合,這個廢棄失活的氧化鈣或碳酸鈣,就可以直接進到水泥廠當它的原料,所以它完全沒有任何的廢棄物。」 水泥為人類建構文明;減碳是當前文明與自然共處的對策。減碳也跟減肥一樣,必須斤斤計較。英國能源與氣候智庫統計,有127國家響應淨零排放。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溫麗琪:「全世界要共同去面對這個氣候的議題,它是屬於非常明顯的科學邏輯性,系統地一個解決方法。」 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歐盟他們有一個EU ETS,所有的歐盟國家大概在10多年前,就開始有了這種碳交易,像韓國也有碳交易的制度,中國大陸也有這種碳交易的制度。」 以損害或是維護成本法為基準,年產超過 2.5 萬噸以上碳排放的企業,都是收費對象,只是,台灣的碳費該收多少呢?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副主任 黃偉鳴:「碳費目前這個法源,必須經過修法以後才能夠取得授權,目前其實都在討論,並沒有定案。」 政府還沒訂公定價,但台灣已經有公司向國外購買碳權。 這一大片的丘陵地上頭種滿了許多的茶樹,在台灣,因為氣候地理還有環境等因素,很多地方都有產茶。台灣每年茶葉產量高達了2萬多公噸,其中一半用於外銷,而且還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,只是在整個產製茶的過程當中產生了不少碳足跡,因此現在有業者推出所謂的低碳茶。 每種茶樣用沸水泡6分鐘,評茶師湯家鴻仔細品聞,審視茶湯。湯家是中部的茶葉生產商,2年前買19噸碳權,讓自家茶葉達到碳中和。 製茶業者 湯家鴻:「製茶流程裡面,我們最多的就是我們會用到瓦斯,會用到電,會有很多的製造者,就是我們很多採茶的、揉茶的、做茶的,他們都會做很多的,不管是機器,或者是我們電力的使用,這裡的排放量是我們計算裡面最高的地方。」 湯家鴻早就意識到,現實國際壓力下,這條非路非走不可。然而,並不是每家小型企業都有共識。 製茶業者 湯家鴻:「個人是覺得當然會有吃虧的問題,但是畢竟大企業碳權會買得比較大的量,但是這個我的思考方向是,小企業他靈活性的關係,我反而覺得,如果做碳足跡、碳權,如果消費者有這樣子的意念跟這樣子想法的時候,我覺得反而小企業是更能靈活操作這一塊的。」 當前,經濟部傾向由大型企業帶領中小型企業減碳,在此同時,台灣的總量管制或碳費等制度,也要儘快定案,才不會在國際競爭中被淘汰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萬家宏

台灣氣候聯盟領軍 接軌國際淨零排目標

全球拚減碳,台灣今年6月,重量級科技大廠,共同組成「台灣氣候聯盟」,率先承諾要帶領供應鏈,同步達成碳中和目標。 廢棄手機,透過回收製程、以及精煉,華麗變身為黃金。發掘「城市礦山」的光洋科,連續多年獲選為蘋果公司黃金精煉合格廠商、更是國內靶材大廠。 光洋科技董事長 馬堅勇:「金、銀、鉑、鈀、釕、銥、銠、鋨,我想給你一個數字,我們在2020年,只有這8種貴稀金屬,我們共回收了400噸,而這400噸我們如果跟外面買的話,要400億,但我們經過回收精煉,又回到所謂的客戶端的時候,我們統計過,這些回收的過程,跟我到礦場去採(礦),它(產生)的碳,我們總共省了35萬噸的碳,相當於900座的大安森林公園。」 靠著精煉回收技術,接下許多高階半導體訂單。由於,上游大廠響應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目標,身為綠色供應鏈,光洋科必須「蕭規曹隨」。 光洋科技董事長 馬堅勇:「其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客戶,台積電,事實上在幾個月前就講到,是針對700家,開始要做的所謂碳足跡,碳盤查,碳權,碳中和,目前我們都在準備,我們希望為台灣半導體,在綠色全循環經濟的做一個典範。」 循環經濟和地球共好,是人類生存的新指引,科技產業率先當領頭羊。 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施立成:「我們是第一家科技公司,或是國際的大廠,第一家,支持台灣政府的,政策面的宣示。」 微軟,全球有400多萬台、超過70個區域的伺服器,早在2012年,實施內部碳價制度,展現企圖心。 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施立成:「等於2030年會整個會變成碳中和,水的部分我們會,貢獻更多的水,用多少我們會回饋更多的水到大自然裡面,廢棄物也是一樣,到了2030年我們公司內部的產品,都會到零廢棄物這樣的目標。」 國際間,對碳中和氣候目標的明確,也對企業做出規範,使得台灣產業界等不及了。台灣微軟、台達電、台積電、友達、光寶(科)、華碩、和碩、宏碁,組成台灣氣候聯盟,要求下游協力廠商配合,往減碳的方向前進。 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 施立成:「不單是台灣也是我們重要的客戶,也是我們很重要的合作夥伴,當然可以說是一拍即合,就是從雲端的,或是從整個資料庫管理的部分來看,怎麼來幫助其他的合作夥伴,一起能夠有系統地,而且能夠盡量節省成本地,而且能夠很自動化地,產生跟永續發展相關的,科技或者相關的技術。」 台灣氣候聯盟由氣象專家彭啟明出任秘書長,以社團法人型式運作,初期設定共同朝「RE100」和「EV100」目標前進。 RE100,由氣候組織和碳揭露計畫,共同成立的自願性協同組織,期望2050年之前,達成製程100%使用再生能源,EV100,英國氣象組織倡議,企業自有或租賃車隊,必須百分百電動化。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溫麗琪:「我們的企業,如果它未來,它統一要去因應,毫無疑問,它一定要低碳,RE100就是非常明確的解決方案,那接下來呢,可以看到的,這一些減碳的努力,對於我們未來,不管要建置的台灣碳排放交易市場,或者是綠電,或者諸如此類,它就會產生很大的需求,所以它絕對,對我們政府是非常大的助力。」 重量級科技業組成聯盟,向政府倡議,就是希望加速發展再生能源,並提出更積極減碳政策,讓台灣站穩國際舞台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萬家宏

工業大量排碳有解?捕抓碳轉換可製鞋

繼續是減碳行動專題。全球暖化各國積極減碳,是危機也是商機。成功大學化工系,打造負碳工廠,並和中鋼、中油等大企業合作,把排到空氣中的碳捕捉回來,再轉化學品循環利用,還可以做塑膠鞋底。 鞋店裡,各式鞋款琳瑯滿目,除了品牌,也強調功能,消費者經常很難做選擇。如果是以下這種鞋款,您會想買嗎? 展示鞋款、戴著眼鏡、頭髮花白的爺爺,不是購物專家,而是德高望重的學者、成功大學化工系特聘教授陳志勇。他的研究團隊,研發出高吸震、舒適、輕量、又無毒的鞋款,使用材質,只要微波加熱2分鐘,就能跟鞋底接合。 成大化工系特聘教授 陳志勇:「很重要這一塊,發泡的,這就是EVA做的。」 這款泡棉鞋墊,不使用化石原(燃)料,強度更強、能提供更好的支撐性,成本只要傳統鞋的八成,關鍵原料就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。研究團隊直接從污染點,捕捉二氧化碳。 成大化工系把實驗設備放大一百多倍,打造全台首座負碳排示範工廠,可以捕捉二氧化碳、並加以純化,當作石化原料的新碳源。 示範工廠人員:「這是吸附塔,一個吸附,吸附就是把 CO2抓起來,(吸起來像吸塵器一樣),對,就是把CO2 抓起來了,抓起來之後,利用加熱的方式,再把 CO2 放出來,這樣子,所以另外一根就是脫附塔。」 示範工廠面積225平方公尺,碳捕捉產量有限,如果企業或工廠想打造,至少得再放大數十倍以上。捕捉下來的二氧化碳,純化後可以產製成多種化學品,為後續量產與商業化預先鋪路。 成大化工系特聘教授 陳志勇:「現在媒合中鋼跟中油,他們要形成一個共同體,所謂鋼化,鋼鐵跟化工的結為一體,他們用的中鋼的CO2,還有用氫氣,氫氣當然有一些電解,有一些用進口的,結合起來,因為中鋼有CO2,有CO,再利用這個觸媒,我們可以得到高含量的乙炳烷,乙炳烷再經由中油得到乙丙烯。」 二氧化碳在密閉環境下,和特定金屬元素反覆實驗,關鍵就是某一種金屬催化劑,經過化學合成後,再進一步製成運動器材、鞋子、衣服等民生必需品。只是和二氧化碳結合的創新原料,屬於祕密武器、更是商業機密。 光洋科技董事長 馬堅勇:「所需要的叫觸媒,觸媒就是催化劑,不參與反應但加速反應,在學校裡面可能做幾百克,但是他要是幾百公斤,就來找我們,很快地就發揮了工程化跟量化的效應。」 專營石化貴金屬觸媒回收,光洋科在台灣的市占超過七成,更打入台積電供應鏈,成大負碳工廠所需要的觸媒,就在這裡生產。 光洋科技董事長 馬堅勇:「基本上它不屬於貴金屬,也不屬於很難的戰略物資,所以我認為原料的取得沒有問題,量化的本身我們是有經驗的,我們還真的希望我們這些工業的,重要的重量級的,能完全地從系統面,從材料面,最後的回收面都落實在台灣。」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副主任 黃偉鳴:「離商業化都還有一段距離,但是這個也代表台灣,在努力轉型跟技術的開發。」 國際貨幣基金IMF指出,只要全球政府停止所有石化產品補貼,碳排放可減少36%,如今,台灣把全球暖化元凶逆轉勝,變創新原料,不只能降低對天然氣、及石油原物料的進口依賴,更實踐了循環永續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萬家宏

地球升溫1.07℃ 畜牧業甲烷排放成元凶?

甲烷是一種短暫 但強效的溫室氣體,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效應來源,僅次於二氧化碳。大氣中甲烷濃度 現處於有記錄的40年來最高水準,百年來地球氣溫上升1.07度,其中甲烷貢獻了0.5度。甲烷是如何讓地球發熱升溫的? 而我們人類要如何才能降低甲烷的製造量呢? 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過去幾千年內,我們現在的溫度,是有史以來最高點。」 人類活動,加速地球氣候異常。 氣象專家 彭啟明:「不做任何改變的話,那溫度可能就會上升四度或是到五到六度左右,這樣的一個幅度這樣在變動極端熱浪,發生的機會,過去可能是十年一次的熱浪,這個已經過去了,現在大概三、五年就會來一次。」 地球暖化,海平面上升,各地劇烈氣候災害不斷。罪魁禍首就是溫室效應氣體。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:「二氧化碳在大概十九世紀末的時候,以它濃度是280個ppm,最近已經到413(ppm)了,所以是已經增加40%左右了,那個甲烷好了,它是,過去的20年裡面它的排放量增加25%。」 大氣層就像玻璃溫室一樣,讓地球不會像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一樣,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升高,沒被照射時溫度急劇下降。但溫室氣體的增加,讓地球整體所保留的熱能變多,地表的這個溫室變熱了起來。 自然產生的溫室氣體比如水蒸氣、二氧化碳約佔26%,其他有臭氧、甲烷、氧化亞氮以及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等。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:「二氧化碳是最大的貢獻者,雖然它的溫室效應是最低的,可是因為它的量很大,那接下來就是甲烷,甲烷大概貢獻了30%。」 百年來氣溫上升1.07度,其中甲烷貢獻了0.5度。但這麼多的甲烷哪裡來的?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:「甲烷現在主要的排放量,大概有50%來是自於農業相關的,這裡70%是來自於反芻,反芻動物像牛跟羊這些,那其他就來自於水稻田啊,或者是其他的生質燃燒之類的,我們開採石油,煤,還有天然氣,這中間的都會從土地表裡面露出甲烷出來。」 牧場上,大批被人類畜養的動物,每天就這樣吃、喝、拉、撒,產生的碳排和甲烷,居然勝過全球人類製造出來的汙染。 綠色和平基金會志工統籌 陳又甄:「畜牧業這一個產業,它們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占總比是非常大的,比例約莫有,全球人類不同產業的占比的18%,這18%是什麼樣的數據,是我們比全球的這個運輸交通工具加起來都還要來得多。」 甲烷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力比二氧化碳高84倍,但甲烷在大氣中的壽命約10年,二氧化碳的壽命約為1000年。這表示,即刻減少甲烷排放量就可以大幅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。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:「減甲烷是最可能的而且最有效率的,比減碳還要來得可能要快速簡單一點,最重要的是,如果沒有減甲烷的話,我們光減碳是沒有用的。」 全世界食肉量不斷增加,台灣人年平均食用60公斤的肉,但今年已經增加到了每人每年80公斤。如能少吃一些肉類,或許就能有效減少甲烷排放量。讓地球不要再持續發燒。 文字撰稿:鄭青青 攝影剪輯:謝啟泉

〈零碳行動〉無肉植感生活 新世代飲食革命

全球氣候災難不斷,跟溫室氣體排放有關,當中、二氧化碳和甲烷都是主要原因,如何減少,成了當今課題,不只是大企業的責任,其實你我都可以從每一餐的食材選擇,開始做起,這也成了新世代的飲食革命。 市集還沒開始,就有人帶著餐具來排隊了。 蔬食攤車經營者,陳致榮:「這邊的特色就是,要自己帶餐盒,剛剛客人已經先把餐盒拿給我了,因為還沒開始,4點才開始(客人先來了)對啊,他在那邊等,我們也有遇過拿家裡的平底鍋來裝披薩,直接背包拿起來平底鍋。」 無肉市集,是推廣蔬食的攤商夥伴們聚集的地方,很多人大老遠,開車、坐火車過來,就是要來這邊尋找美味的蔬食料理。 客人:「就是把家裡所有的餐盒餐具都帶來了,這是最標準的。」 蔬食攤車經營者 陳致榮:「節能減碳,然後對這個世界可以過得更美好,然後決定投入。」 陳致榮原本是葷食攤車的老闆,在知道蔬食可以減碳、延緩氣候暖化後,毅然決然由葷轉素。 蔬食攤車經營者 陳致榮:「我們一開始覺得好像很困難,那我們吃的東西很有限啊,但是我覺得我們兩個滿幸運的是因為,可能我們投入在這個飲食,所以我們身邊有很多,做蔬食的好朋友,會分享然後會製作一些蔬食美食,所以最後來我們這樣子在轉素的過程當中,我們發現沒那麼難,好像跟葷食其實沒有什麼兩樣。」 學飛機修理的他,機緣巧合下和朋友學做了義式披薩,做出了興趣開始創業。決定轉素食攤車的時候,最擔心的是他的媽媽,因為一切的客源都得重新經營。 陳致榮媽媽 盧麗霞:「我們從來都沒有接觸素食這個東西,做父母親的都怕他會不會是做不起來 就是捨不得啊,跟他說,但他說趁現在我們可以衝就盡量衝,我們也只能支持,說真的以前爸爸是不太會接受(素食),現在有跟著他,在家有時也都會討著要吃披薩。」 父母因為他,全成了素食披薩的愛好者,為了服務更多的素食者,陳致榮帶著他的攤車征戰全台,也經常到養老院和育幼院做公益,有時候這樣搭個帳棚在路邊過夜,天亮了再前往下一站。 蔬食攤車經營者,陳致榮:「我們做到現在快一年了,我們已經跑了3萬多公里,地球幾乎繞了四分之三圈了。」 陳致榮太太 呂虹璇:「之前做葷食的時候,局限在比較高雄市區,比較沒有跨縣市,我們做了蔬食之後發現我們的世界變得比較更寬闊,因為就是推素,把自己的理念,為什麼要吃素,這個對地球減碳有幫助有多少,我們必須走出去。」 今天和陳致榮一起聚集在新竹將軍村的,全都是推廣素食的夥伴。 蔬食攤車經營者 陳致榮:「素食比較少年輕人會接受,我們這邊都是七年級生,我們都是七年級生,從現在開始都是越吃越年輕。」 根據2021年Nature,Food發表的研究,全球19%碳排是來自動物性食物,每年製造將近,98,億噸二氧化碳,而這數字不只是牲畜的排放,還包括種植餵養牠們的飼料。 無肉市集創辦人 張芷睿:「吃素這件事,不只是一種對環境友善而已,它還有對於我們人類的一個內在引起這個環境的一個共鳴,還有一個良善的慈悲。」 過去60年來,全球肉品消耗增加一倍,預估到了,2050,年肉品消費量還會再增加76%。目前地球上有,26%的土地都被用於飼養牲畜或種植飼料。數據顯示,全球80%以上的毀林事件都和農牧業有關。 綠色和平基金會志工統籌 陳又甄:「美洲的辦公室,那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團隊,專門在做亞馬遜森林的研究,其實每1年喔,我們看到了所有毀林,不是只有亞馬遜森林,所有人類毀林的行為,有81%是來自畜牧業的需求。」 改變一個人從小到大養成的飲食習慣並不容易,但拯救環境我們或許可以從餐桌上的這一口開始。 文字撰稿:鄭青青 攝影剪輯:謝啟泉

植物吸碳機制 造林種樹加速行動

極端氣候和溫室效應氣體有很大的關係,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二氧化碳,如何減少二氧化碳呢? 其實造林和種樹,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總量,當植物行光合作用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,有鑒於此台灣坊間和企業,也開始大面積造林,一同為地球的環境盡一分心力。 溫室氣體占比最大的就是二氧化碳,造林、種樹,可以吸附二氧化碳,民間團體和企業,紛紛造林愛地球。 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理事長 宋文生:「對,藍寶堅尼,這是二世了,一世退休了。」 宋文生,屏東霧台鄉神山部落魯凱族人,二十多年來每天往返三個小時山路就為了種樹。 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理事長 宋文生:「因為你去年種的樹,你要保養,所以你種樹,你不管理,那根本就就沒有用,所以像小孩子丟在那邊,不可能活啦,所以是種樹是陪伴的一個工作。」 20多年來,種了超過一萬棵的樹,復育將近100公頃的森林。 1980年代伐木商拿著合法申請書,砍伐了部落的山林,百年神木林就這樣消失在他們眼前,當年他的父親是少數反對伐木的族人。後來他們籌錢買下前山的土地,擋下了伐木商前往後山的唯一通道。 立志要把被砍的樹木再種回來,自己育苗,即便只有自己一個傻瓜,也要繼續種下去。 講話幽默耿直的宋文生,笑著對我們說,他就是一個吃軟飯的,身為家中的長子,除了當過幾年的警察之外,這些年來他都是個花大錢種樹的傻瓜,家中的經濟都是弟弟妹妹負責。 宋文生太太 勒斯樂絲.芭次厄繞:「為什麼支持他?,愛到了,我也不知道,我覺得理念吧,因為我們也是魯凱族的孩子,可是能是失去過,因為我是在平地出生長大的魯凱族的小孩。」 宋文生的太太也是山上的孩子,很欣賞這個默默種樹的老公。 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理事長 宋文生:「不嫌棄我啦,我還問她你一天(賺)多少,才養得起我,沒關係,她傻瓜我也傻瓜,兩個傻瓜在一起,那有什麼關係。」 老婆和家人的支持,讓他可義無反顧這樣每天上山種樹,假日家人們也會一起幫忙,當年被伐木商砍掉的六百公頃,種了快三十年,也才僅僅種回了六分之一。 我們在這裡陪伴它十年,它那時候這麼大吧,十年了,我們是希望說,這個六百公頃通通變成這樣,到我們過世。 這是他二十多年前第一批復育的山頭,荒煙漫漫的山路旁,依稀可見當年搭設的休息小屋。這些年原生動植物也都開始慢慢回來了。 溫室效應造成暖化和極端氣候;植樹及復育山林,可以大幅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。 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 程禮怡:「NASA,那他們就有發現,到七月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,它這是因為七月的時候,在溫帶區的所有落葉樹,都已經葉子長好了,所有地球的森林,都在做光合作用的時候,地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就會降下來。」 許多企業和基金會也開始重視環保議題,紛紛認養了台灣各地的山林。 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 程禮怡:「從2015年鎖定是海岸造林,所以現在目前為止合作的企業有40家,做海岸造林,從2015年到現在,已經種了六十萬棵樹這樣子。」 種樹種了二十多年的宋文生,可能也沒想到他一心一意想要種回部落的山林,無形中也幫助了地球的生態和環境。 宋文生太太 勒斯樂絲.芭次厄繞:「你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,你更沒有權力再去後悔失落說,我們的山林怎麼樣,你只能往前走。」 霧台愛鄉發展協會理事長 宋文生:「講一個悲觀,地球回不去了,但是也不要那麼悲觀,我們能夠這樣做這種事,也是算上帝的祝福啦。」 採訪撰稿:鄭青青 攝影剪輯:謝啟泉

〈零碳行動〉未來操之在己 永續美好生活

有些人假日不出去遊玩或是在家休息,就盡往山裡或是海邊跑,平日捨不得開冷氣,只是為了節能減碳;陳人平 開設工作室教育大眾環保減碳、愛護海洋,還有荒野保護協會提倡從生活中就可以環保愛地球,利用創新有趣的方式,讓民眾可以體悟,環保減碳不是那麼遙不可及,從自己本身就可以做起!! 國慶連續假日的雲林海邊,來了一群大朋友和小朋友。 海湧工作室創辦人 陳人平:「我這個是北海岸等會我們去的地方比這髒十倍。」 講台上的是海湧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,深入淺出地探討各種海洋環保議題,也讓志工們了解等會淨灘要注意的事項。 海湧工作室工作人員:「來,寶特瓶用大黑(塑膠袋)裝,一般垃圾跟玻璃用麻布袋。」 海湧工作室創辦人 陳人平:「因為我們會希望讓大家不要覺得淨灘只撿垃圾,我們會希望讓他把淨灘這行為放到每一天,因為其實在生活中的垃圾減量,都是和淨灘是息息相關。」 今天淨灘的志工來自全台各地、素昧平生,但對海洋環境的熱愛讓他們聚集在一起。 海湧工作室創辦人 陳人平:「小時候就很喜歡大自然,後來在讀書是在海洋大學讀也是跟海有關的,然後出來之後,做了一些研究工作,慢慢跟海越來越親近,也發現海洋的問題,所以希望透過一些活動或是教育的方式,讓更多人去了解問題。」 郭芙是陳人平的太太,也是他最得力的夥伴。 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 郭芙:「大家都會吧,哪一個夫妻不吵架,對啊,都是想讓事情更好,或者像對彼此體貼對方,就像我剛說的,弄這些東西很耗體力,他可能想要體貼我,叫我早一點休息,可是我就會想說,就是多花一點力氣把事情弄得環保。」 海湧工作室創辦人 陳人平:「我們撿了529公斤,掌聲鼓勵一下,大家真的超認真,大家平均一個人要撿到10公斤了。」 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 郭芙:「像這些都是漁業用的浮球,然後還有瓶蓋,框一定用這個框,因為用這個框起來很明顯,框完後就會找一些比較大面積,海湧工作室專案經理,王儀茹,我們撿垃圾的時候,真的就是會看到東西,都會覺得可以留下來,就是有一天一定會被用到,所以我們就把辦公室塞得跟倉庫一樣,淨灘時撿到的有趣垃圾,都成了台灣各地牆上的藝術品。」 海湧工作室志工 陳乙萱:「還好好的,美克糖,這些都是撿來的垃圾就是再利用,不然它就是會再回到垃圾場就會一樣的循迴,又會在海邊出現。」 陳人平帶著一群夥伴,巡迴各地舉辦講座和活動,就是想讓更多人可以了解現在的環境到底出了問題。他認為身體力行之外,教育真的很重要。 海湧工作室也在小琉球發起沙灘貨幣,推廣環保餐具。其實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的環保大業,對民眾來說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。 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郭峰雄(北極熊):「那我種的東西啊,都非常大,譬如說一般的地瓜葉的這樣子,我的地瓜葉這麼大,那一般的芋頭大概這麼高嘛,對不對,我的是比我還高180左右。」 巴掌大的地瓜葉,比人還高的芋頭,這些都是北極熊郭大哥利用家裡廚餘堆肥種出來的農作物,葉片進行光合作用,產生氧氣,可以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。 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姚綺娟:「這個極端氣候,現在真的是每1分每一秒喔,都在我們全世界每一個角落,它是正在發生的事情,它是現在進行式喔,那我們台灣就是海島國家,我們四面環海,那我們現在的海平面上升速度,用這個跟世界各國來做比較的話,我們海平面上升的速度,是全世界平均值的兩倍。」 日常省電、減少浪費、降低碳足跡,這些看似很小的習慣,都可以減緩地球的暖化的速度。 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郭峰雄(北極熊):「那衣食住行的話,以衣來說那我們盡量就能不買就不買,不需要買那麼多或者是說,買的時候,我們盡量買簡單的或在地的,那或者是比較天然的,譬如說棉或是麻做的,不是化學的。」 全球暖化、極端氣候已是常態,人類的覺醒和改變刻不容緩。 荒野保護協會講師 郭峰雄(北極熊):「,事實上很多事情是潛移默化,其實你可以,的確它是很緊迫,但是我們絕不能放棄,因為放棄,全世界是最簡單的事情,永不放棄才是我們該堅持。」 採訪撰稿:鄭青青 攝影剪輯:謝啟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