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!我們要瞭解這些國家的用水危機有多麼迫切,而他們是如何運用智慧來留住水資源。當人類的水龍頭打結了,再也流不出任何一滴水的時候,我們將用二十二集的篇幅,告訴您留住一滴水,你我都有責任!
大愛旗艦專題~留住一滴水 你我都有責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,大愛新聞年度旗艦計畫,帶您探討在水資源越來越匱乏的環境之下,到底誰來解渴呢?現在正值冬天,不知道您認為今年的冬天是特別冷,還是特別不冷?在氣候變遷的考驗之下,春夏秋冬變得比較不明顯,極端氣候,要不乾旱,要不就是水患,讓人類可以說是吃足了苦頭。 中東國家卡達,在2018年的某一天淹水了,因為下了84毫米的雨量,卡達是一個沙漠型的國家,全年平均降雨量只有77毫米,換言之這一天當中就下了超過一整年的雨量。 亞洲的南韓跟日本,也飽受極端氣候所苦。南韓在2018年歷經了史上最酷熱的夏天,而日本在2018年接連受到5個颱風侵襲,又是下雨又是冰雹又是下雪,讓日本人吃足了苦頭。 聯合國統計,全世界有17個國家,連續兩年面臨嚴重乾旱,多半都在非洲,尤其非洲的東北角特別嚴重,這裡3千8百萬人飽受缺水之苦。缺水危機到底有多嚴重?如果我們把全世界的水換算成1000支寶特瓶,其中有975支是海水,剩下的25支才是淡水,而當中又有17支是南北兩極的水、7支是地下水,於是最終人類可以運用的淡水,只剩下一支寶特瓶。而這一支寶特瓶中,又有三分之二要給動植物使用,換言之最後只剩下一支寶特瓶的三分之一,是人類可以使用的水。 為了製作年度旗艦專題,大愛臺派出四組記者。張淑兒、萬家宏,前往非洲的肯亞;林國新、林文森,前往香港;許斐莉、余國維,守在台灣;王以謙、林立一,前往了日本。我們要瞭解這些國家的用水危機有多麼迫切,而他們是如何運用智慧來留住水資源。當人類的水龍頭打結了,再也流不出任何一滴水的時候,我們將用二十二集的篇幅告訴您,留住一滴水,你我都有責任。 澳洲獵人谷農民 史蒂芬森:「我們從沒見過這種慘況,每次到牧場都又會見到牛隻死亡,這真的令人很沮喪。」 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院長 虞國興:「這是整個(新)南威爾斯省目前為止99%土地正處於嚴重一個乾旱。」 奈洛比居民 莫可拉:「雨勢相當大,對我們的生計產生負面影響,排水系統壞了,一直排汙水。」 日本災民:「我八十歲了,從沒有過這種恐怖經驗。」 日本氣象協會專任主任技師 關田佳弘:「到現在三十年一次,以後也可能會十年一次,五年一次。」 忽冷、忽熱、忽旱、忽澇,我們的地球正在倒數計時,準備送加護病房了嗎? 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院長 虞國興:「我是呼籲大家一定要正視這個極端氣候的到來,它不只是造成淹水,它也可能造成這個乾旱。」 恐怕沒有一句話比這句再沉重,種種天氣異象,讓各國不得不承認,極端氣候不再是未來式,而是現在進行式。 日本氣象協會專任主任技師 關田佳弘:「現在的預測趨勢,山裡的積雪會越來越少。」 日本的氣候專家憂心忡忡地警告,向來不缺水的日本,好日子恐怕不多了。然而「缺水」,尚停留在想像階段,但短時間內降下暴雨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。 日本氣象協會專任主任技師 關田佳弘:「以今年廣島下大雨為例,這次大雨就是異常現象,正好符合30年一次的輪迴現象。」 對於來得兇猛的大雨,日本賦予一個貼切又充滿畫面的稱呼─「游擊隊豪雨」,意即每小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大雨。日本氣象協會更預測,到2090年之前,日本每年各地下暴雨的次數,將會是現在的兩倍。 看似源源不絕的大雨,可專家警告,這不是件好事,因為「極端」有如槓桿的兩端,短時間雨下得很多,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水流走,當未來想用水的時候,卻恐怕是長期乾旱。 這股「末世氛圍」已感染到全世界,各國專家學者於是挺身而出。 記者 王以謙:「萬眾矚目的國際水大會,將在我背後的這棟東京國際會議廳展開,有代表一百個國家、超過五千位的水資源領袖,他們通通都要聚集到這裡,透過一百場的會議共同討論一個嚴重的話題,那就是當未來的水資源越來越稀缺,我們人類到底該怎麼辦。」 大型水球就在展場中央,象徵地球是個浸泡在水中的星球。國際水協會,簡稱IWA,成立於1999年,是一個非營利組織,成員大約是80個國家的水利專家學者,每兩年辦一次國際水協會大會,今年選在東京舉行。 向來是防災大國的日本,對這場國際盛事十分看重,連皇太子德仁親王都親自帶著夫人參與雙年會。專家齊聚一堂,要為為數不多的水資源找解套。不過學術會議之外,更引人注目的是,現場還陳列各式各樣吸引目光的高科技。當水不夠用,人們就要仰賴科技大神,想方設法。 記者 王以謙:「極端氣候製造出種種的天災,乾淨的水是越來越難以取得,而日本的想法他們也很彈性,他們乾脆放棄大型的淨水場,研發一種小型的淨水器,放到你家裡。」 移動式的淨水器,宛如小型淨水廠,在地震之後河川高濁度地區就能派上用場。 淨水設施業者 齋藤安弘:「投資一個一般淨水廠,需要五到六億成本,使用我這台成本不到一億。」 不過人類可以到處找水,卻沒有神通,阻止極端氣候節節逼近,令人憂心的未來,科技能跟得上氣候的腳步嗎? 非洲大排長龍領水,這一幕會不會有天在其他的國家上演?甚至變成常態? 乾涸的未來,是否離我們已經不遠?不管嚴重乾旱,還是暴雨成災,都指向一個結果,那就是無水可用,各國的「找水大戰」已經拉開序幕。 文字採訪:王以謙 攝影剪輯:林立一
"渴望人生" 有水才有命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進行到第二集,我們今天的主題叫作渴望人生,關鍵字就在於,口渴的渴這個字,您可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,因為欠缺乾淨的飲用水,而處在飢渴狀態呢?根據水衛生合作會的調查,全世界主要缺乏水源的國家,都集中在非洲、還有拉丁美洲,其中又以非洲的問題更為嚴重,比方說我們今天要帶您走訪的國度叫做肯亞,肯亞連續兩年嚴重的乾旱,讓缺水問題 雪上加霜,而且如果以國土地理環境來看,肯亞有56%的國土面積都是沙漠,可想而知是一個非常乾燥、非常口渴的國家,而肯亞之所以缺水,還有兩個主要原因,第一個原因 人口暴增,生育率實在是太高了,第二個原因則是 降雨稀少,老天爺不給水,再怎麼樣也沒辦法,我們透過數據就來看到了肯亞降雨率有多少呢?平均年雨量只有630毫米,這個數字很少,比方說 台灣夏天颱風季的時候,有時候我們一天的降雨量,都超過630毫米,而台灣的年平均雨量,有肯亞的4倍之多,再來看到是生育率,聯合國的調查,每一個婦女,平均一輩子生2.5個小孩,但肯亞的數據有4.5個之多,所以當生育率高,人口暴增的時候,缺水問題就會顯得更為嚴重了,在肯亞有一個遊牧民族,叫作西波克特族人,他們是逐水而居的,所以長年以往,他們都在烏干達跟肯亞的邊界遊走,哪裡有水就往哪裡去,最大的遷徙範圍,可以超過250公里之多,在肯亞缺水、找水,是人生的大事,所以呢每一天他們都在跟水奮鬥,當他們好不容易,在地下挖到了水之後,顧不得這個水是否乾淨,也只能喝了,甚至於他們必須跟牲畜、跟動物共享一座水源,因為有水才能保命,為了活下去,顧不得安全與尊嚴。
肯亞1度水830元 莫怪一代比一代窮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了第三集,今天我們要試圖透過孩子的視角,來看待缺水這件事,全世界平均每90秒,就有一個孩童死於缺水相關的疾病,好比說這幾天,我們走訪的國度 肯亞,孩子們每天眼睛睜開,第一件事先尋找這個、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道具,那就是水桶,因為他們每天早晨,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去找水。肯亞的孩子平均一天用4個小時去找水,然後呢 花4個小時去上課,上完課之後再花4個小時去取水,這一天兩趟取水之路,來來回回至少要28公里,肯亞每個孩子都瘦瘦地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勞動量實在太大了,那麼也有一些孩子,為了取水放棄了學業,所以肯亞的文盲比例高達31%,你也可以說,找不到水怎麼辦,能不能買呢,其實也可以,但是水價是貴得嚇人,你看看在台灣 每一度水,也就是1000公升左右的水,只賣9.2塊錢,但是在肯亞的夏亞郡,這一度水要賣到830塊台幣,買不起的時候,真的只能夠望天興嘆了,也因此在肯亞的孩子,為了找水、買水,放棄學業的比例,真的是比比皆是,這樣下去他們恐怕一個世代比一個世代更渴,一個世代比一個世代更窮困。 清晨,女孩們人手一個黃水桶,取的,是一整天的家用水,練就一身的臂力,隊伍中的安卓,是肯亞薇拉村長的女兒,她,也得提水,同行的嚮導APOLLO告訴我們,重男輕女的父系社會裡,女孩得負責家裡的重活。 薇拉村民 阿波羅APOLLO:「人們在這池塘裡洗澡,牛隻甚至在這排便,這是唯一能獲得的水源,每個人都想辦法克服,去擷取池塘裡的水,女人們扛水回家,用這些水煮食,每年六月到隔年三月,是當地的旱季,黃土冒出熱煙,根本尋不到一滴水,採訪團隊抵達的這天,好不容易天降甘霖,不到100平方公尺的汙水池塘,連牛,都來搶水喝。」 西波克特郡環保署官員 菲利浦:「女人走很遠的路去找水,他們所擷取的水並不乾淨,得來不易的水源,哪管得了髒汙,今天有水塘算是幸運了,薇拉村周邊三十萬居民,仰賴的是維多利亞湖,來回得走上14公里,才有水喝。」 薇拉村民 阿波羅APOLLO:「或者他們必須向水商買水,但你永遠不知道,他們從哪取得那些水,所以即便你買水喝,你同時也冒著生命危險, 或許你要問,那政府呢?政府沒有庇護人民,卻賺起水財,抽取維多利亞湖的水,再以20公升,台幣16.6元,賣給民眾。折成一度的水價,830元,是台灣的90倍。」 薇拉村民 阿波羅:「當地平均薪資每個人一天,只賺不到一美元,那代表你一天,只買得起20公升的水,那代表著你每天,只為了20公升的水而工作,不是人人買得起水,肯亞政府發起的水工程停滯,黑色水桶被晾在一旁,孩子們日復一日從湖邊取水返家,抵達學校,已經是午後時分。」 安卓回到家,準備第二趟的取水路,薇拉村里一成五的人口捕魚、六成人口務農維生,因為缺乏適當管理,所以即便有湖水,也無法普及給各村落使用。 西波克特郡環保署官員 菲利浦:「但是沒有水跟缺糧食的影響,導致學生不去學校,他們只去學校一陣子,沒有持續上學,因為沒有水。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,2017年,肯亞有350萬人口,急需乾淨的飲用水,薇拉村只是冰山的一角。 2018年三月雨季,距離維多莉亞湖162公里恩德貝斯鎮,久旱逢甘霖。 12歲的男孩桑維爾正在跟鄰居安德魯 學習種植藥草。桑維爾的家族靠牧羊維生,羊群受不了乾旱而死亡,家中的經濟就要斷炊。種植課,遠比上學來得重要。 趁著雨季,得搶分奪秒,播種耕種。 恩德貝斯鎮農夫 安德魯:「是的農耕改變我的生活,因為當我賣掉這些蔬菜,我就有錢買雞,活下去,靠的是選擇的智慧。」 西波克特郡環保署官員 菲利浦:「食物為先,然後水,教育總是擺在最後。」 世界經濟論壇所發表的全球風險報告,已經把「缺水」列為未來10年內將影響全球穩定最迫切的危機之一,世界銀行也警示,在未來20年內,將會有16億人口面臨無水可用窘境。 馬里蘭大學客座教授 哈桑維爾 :「其中一個快速成長的區域,人口增長非常明顯,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類,他們需要更多,食物水跟能源。」 在肯亞,世代複製的貧困,加劇氣候變遷帶來缺水的難題,教育,成了肯亞孩童遙不可及的奢望。 張淑兒 萬家宏 肯亞報導
缺水困境 公衛危機隨時要命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了第4集,我們要繼續看的是缺水之苦,連續幾天我們來到肯亞這個國家,缺水他是最佳的代言人,今天我們要到肯亞首都奈洛比以北35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,叫做哈洛倫給村,這裡可以說是肯亞缺水的困境的縮影,在這裡有一種很特別的寄生蟲、牠叫做沙蚤,看這個模樣是不是很可怕呢,其實牠的體積非常非常地小,在哈洛倫給村當中,有90%的村民都曾經被沙蚤給叮咬,咬上之後,可不是癢這麼簡單的事情,因為牠有致命的風險,來看看這些小腳ㄚ,孩子們的腳都被沙蚤給咬了,咬過之後會出現這樣一個一個的洞,而且洞口很深,細菌感染之後,就有敗血症的危機,奪走了孩子們的生命。那為什麼他們沒有辦法,克制沙蚤的危機呢?因為在這裡嚴重缺水,哈洛倫給村 一所學校,420個孩子共用一口水井,平常都連喝都不夠了,更不可能把這珍貴的水用來洗腳,而在這個地方,公共衛生也是個危機,6000人共用一間廁所,而且是沒有水可以沖廁的,所以不管是公衛問題,或者缺水問題,都在這裡造成生命的風險。聯合國的統計告訴我們,全世界有22個國家,還在使用地表水,也就是像是積水或者是河水,這種完全沒有處理過的水,這些水喝到肚子裡之後,可想而知 風險有多高,如果看了剛才這麼多的數據,您還是沒有辦法體會的話,我們就帶您走進肯亞的哈洛倫給村,看看這裡用水的困境,也透過他們的故事,再警惕我們,要珍惜每一滴水資源
非洲肯亞 有水斯有財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了第五集,我們要帶您走訪的是非洲最大的貧民窟,就位在肯亞的首都,他的名字叫作基貝拉,這裡住了超過120萬的人口,由於他們是非法居留,所以政府會用盡各種的手段要驅離他們,其中一個手段就是斷水斷電,也因此基貝拉的用水狀況非常非常地窘迫,如果以數據來看的話,基貝拉老百姓一天的用水量只有4公升,真的好少,因為台灣一天的用水量,每個人會用掉276公升的水,在水量非常微薄的情況之下,老百姓只好買水來用,那麼水從哪裡來呢?就是有非法的業者,會用水車或者接水管的方式,抽取地下水再賣給老百姓,從中謀利,面對這樣的狀況,肯亞政府也雙手一攤,表示沒有辦法,所以呢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做有土斯有財,可是在肯亞,也許我們可以說,有水斯有財。 基貝拉,肯亞最大的貧民窟,距離首都奈洛比只有2.6公里,面積2.5平方公里,占奈洛比市總面積不到1%,卻容納了奈洛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。 鐵皮搭建的矮房,居民就著水溝,解決人生大事,因為貧民窟裡,平均每八百人共用一間廁所,生活裡,最重要的水,卻是這裡最缺乏的。 貧民窟居民 彼得:「你需要這些水來洗衣服,來煮飯、上廁所,你需要水來清潔,你知道嗎水是生活的一切,這就是為什麼,當沒有水當旱季時,是非常嚇人的。」 基貝拉被肯亞政府視為非法居住地,為了讓居民搬離,政府不供水不供電,腦筋動得快的商人,賣起水來,成為當地獨門的油水生意。 貧民窟居民 彼得:「你知道嗎這水管,水從森林來,現在這個原本是儲水桶,但因為壞掉了,所以大家從水管汲水,而不是從儲水桶。」 這些藍色管線,全都掌握在非法水業者手上,由他們控制的水資源網絡,從至高點一覽無遺,淺藍色屋頂是供水的小分部,藍色柱子是水管沿線的軌跡,四通八達遍布貧民窟,連民營學校都得仰賴它。希望花園小學旁邊的水塔,來自地下水,供水不穩,水質也差。 希望花園小學校長 貝納爾:「我們有這麼多學生,但是政府卻完全沒有給與基貝拉貧民窟水的服務,所以通常我們怎麼做,我們向鄰近供水商買水,再放進水桶裡給學生們飲用。」 水塔的水不足以滿足小學裡378個學生,學校只能向非法水業者買水。即便知道這些越過汙泥、穿過垃圾的管線,可能帶來疾病。水不乾淨,還是得在生存與生病中,選擇付出昂貴的代價。 希望花園小學校長 貝納爾:「每天我們通常花費介於,70到80桶的20公升水,每個月我們水費預算,是7000先令,到11000先令,光花費在水的費用上。」 離開貧民窟,回到首都奈洛比,水交易中,最大的獲利者,就是源頭的非法水業者,他們透過幫浦抽取地下水,接著經由管線、水車、或者裝進瓶子裡販售。 賣水業者 比特 :「這是幫浦,把水帶到這個機器,這是廢棄水,帶到外面回收,乾淨的水是這一個會流到水塔裡面,這裡的水已經可以喝了。人們想要水,所以他們會到這裡,把水桶裝滿帶回家。」 查爾斯向彼得買水,做起中盤的水生意。 水車業者 查爾斯 :「這裡有缺水的問題,水管的水有問題,他們沒辦法提供水給顧客,所以我們決定用水車賣水,我們可以帶著水到顧客那,他們付我們錢。」 像賣水快遞,隨CALL隨到,查爾斯在六年內,就賺錢買下了12輛水車,生意越做越大,真的有賺頭! 換算成台灣每度的水價,水車賣台幣140元,轉賣到首都的高級住宅區,一度變成214元,而經由管線,送到貧民窟的水,波動高時,每度要價330台幣,是首都的1.5倍,更是台灣的36倍。 失控的水價,源自於政府的無能為力,即便在首都奈洛比,政府一周也只供水兩天,民眾早有因應之道。 外僑協會 前僑務委員 陳發:「你一定要儲水,你沒有儲水的話,看你有沒有錢啊,你有錢的話,你就是要儲水啊。」 有錢就掌握水權,同社區的鄰居艾力克斯,住在兩層樓的洋房,院子裡,艾力克斯不只種了一片玉米田,還養了雞,因為他掌握自己的水源。 奈洛比居民 艾力克斯:「我們使用這個,因為有時候水非常小,所以我們用這個幫浦,帶來更多水。」 匱乏的水資源,肯亞集所有不利因素於一身,年降雨量太少,硬體建設太缺乏,水資源的管理分配,讓民間各自保命,所以強盜式的搶水,變成生活無法承受的重量。如果缺水的一天來臨,又缺乏好的管理,可能是將來大家要共同面對的問題。 張淑兒 萬家宏 肯亞報導
台灣人留住一滴水 不是件簡單的事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6集了,我們要繼續來看看留水的智慧,當老天爺下雨的時候,不知道您是否曾經想過,留住這一滴水,是很容易的事情嗎?也許大部分的台灣民眾都沒概念,因為台灣的平均降雨量並不少,一年2500毫米,是世界平均值的2.6倍,只可惜 留住一滴水,對台灣來說卻是困難的事,因為我們的地形地貌是山高水急,當老天爺降下一滴雨,降在玉山的山頂上,它要流到河川裡,只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,換言之 短短3個小時,我們就失去了很多的水資源。科學家把世界上的水資源,分成兩種,一種叫做傳統的水資源,也就是我們比較常聽到的,像是水庫 攔河堰 等等,一種叫做新興的水資源,像是海水淡化,或者是再生水的處理,今天我們要探討傳統水資源,也就是水庫,台灣總共有95座水庫,在這個蕞爾小島來說,密度並不低,只可惜很多水庫的淤積非常嚴重,統計顯示,全台灣有22座水庫的淤積很嚴重,換言之它們的功能並不好了,其中最嚴重的甚至淤積超過70%了,那就是位於台南的白河水庫,淤積了72.2%,烏山頭 淤積49.2%,而在南化水庫淤積38.5%,想想看 水庫的量體這麼大,當它們淤積之後,就表示蓄水功能,正在一點一滴的消失,所以當我們想要留住水資源的時候,也許首先要檢討的是,這些淤積嚴重的水庫,如何能恢復它們的生機,恢復它們的蓄水功能。 還記得2018年的823大雨砲彈嗎?這是泡在水裡的台灣。 水庫見底,碗公變淺碟,這,也是同一年的台灣,台灣年平均雨量2500毫米,是世界平均的2.6倍,但這些水被綁架到哪裡去了? 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吳瑞賢:「氣候變遷以後,我們現在看到最近台灣,這個降雨的天數變少,但是降雨的總降雨量沒有什麼變。」 極端氣候,讓先天不良的台灣,飽受蓄水折磨。因為台灣的位置,有歐亞菲律賓兩個板塊長年拉扯衝突,造就了山高水深的天險美景,也註定了留不住水資源的悲慘宿命。 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吳瑞賢:「我們非常非常陡的坡度,所以一滴水如果掉到玉山的話,可能是三個小時,幾個小時之內它就流到海裡面去,那如果各位看這個,如果是長江的話,長江發大水它可能是一個禮拜,水從最裡面跑到外面是一個禮拜,甚至是兩個禮拜的時間。」 水資源,天上來,但往哪去?一滴雨水,落在玉山,穿越山谷,流入海中,只要三小時,比起長江花兩個星期排掉雨水,簡直雲泥之別。既然地形先天不良,全仰賴天氣賞雨,如同跟老天對賭,就怕有一天全盤皆輸。 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吳瑞賢:「我們對氣候的預測能力到底行不行,基本上是不行的。」 天氣難掌控的例子,就出現在2018年8月23號,天空破了大洞,南化水庫被灌飽,開始溢流,這個畫面讓台南人感動到不行,因為三個月前,可是同個水庫,兩種水情。 南化水庫主任 賴建龍:「六月二號我們水位降到大概剩下兩千萬噸,兩千萬噸大概整個蓄水率大概還剩20%,但是在那個時候其實像曾文它已經降到快0%,所以我們南化水庫那時候預估還可以再撐一個月。」 南化水庫主要提供台南用水,還有200天要支援高雄市。好在去年撐過六月,豪雨一路下到十月,才讓水庫單位放心地眉開眼笑,卻也坦承這怪天氣,前所未見。 南化水庫主任 賴建龍:「也滿奇怪的,因為以前我們在這邊,也很少見到說,從六月就一直降、一直降,幾乎每天下午就午後雷陣雨,降到十月左右。」 無憂無慮喝水的我們,很少人知道,南部水情常遊走在危險邊緣,高雄沒有民生用大型水庫,主要喝高屏溪的川流水,一味靠川流水,就會出現雨再多,也喝不到高屏水的弔詭現象。 南化水庫主任 賴建龍:「河川的水,比較不利的因素就是說,它每次一次降下豪雨的時候,降大雨的時候,它水馬上濁度馬上變高。」 因此集中在六到十月,南化水庫會支援高雄,到了冬天換台南缺水,則啟動高屏溪南水北送,一個水庫,就要維繫兩都465萬人的用水安全,這責任好重。我們可以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嗎? 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 吳瑞賢:「極端氣候底下,兩個月如果不下雨的話,試問我們的水哪裡來?」 南化水庫已經在莫拉克颱風後淤積,減損40%的庫容量,不趕緊做更多的蓄水設施,台南高雄的未來根本不敢想像。 南化水庫主任 賴建龍:「經過卡梅姬跟莫拉克颱風之後,我水庫容量從原來的一點五億萬立方公尺,驟降到大概目前是九千三百八十萬立方公尺。」 把南化水庫的例子,放眼到全國,同樣的現象不也正在其他縣市發生? 石門水庫:蓄水率51% 曾文水庫:蓄水率6% 白河水庫:蓄水率0 強降雨敲打地面,正敲出一段警告的旋律:當我們任由水一點一滴流逝,沒有留住它,但供我們揮霍的年雨量只有兩千五百毫米,這樣的未來,我們還能安心下去嗎? 文字採訪:王以謙 攝影剪輯:林立一
台灣水庫壽命大減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7集了,我們要繼續來看看留水的智慧,在台灣水庫密度其實是相當高的,我們有95座水庫,其中最年輕的是它,2016年興建完成的湖山水庫,在環保意識高漲的情況之下,湖山水庫的興建過程,也是一波三折,水庫蓋與不蓋,在台灣來說永遠是個爭議的話題,反對蓋水庫的人認為,水庫會破壞地形 地貌 生態,甚至於造成古蹟的毀損,而贊成蓋水庫的人則認為呢,水庫有蓄水 防洪,甚至有防止地層下陷的效果,所以有沒有可能在蓋與不蓋之間,找到一個平衡點呢?答案是 有的,今天的系列報導,我們就要帶您去了解這個平衡點,到底是什麼?
地下水庫伏流水 開發條件有所限制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8集,繼續要看到的是留水的智慧,今天我們要帶您認識一種新興的水資源,叫做伏流水。伏流水就是在地表之下,蓋一個大量的蓄水的水體,然後透過天然濾水的方式,像是土壤、像是石頭、像是樹葉等等,把河川的水經過天然過濾之後,存在這樣一個伏流槽裡下,它就像是一個地下水庫的概念。到目前為止,只有在高屏溪和蘭陽溪,能夠有條件的開發伏流水這樣的水資源,想想看如果我們能夠在枯水期的時候,使用水庫的水,豐水期的時候使用伏流水,那麼台灣是否又增加了很多寶貴的水資源呢?
日本水庫的留水智慧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專題的第9集了,留水的智慧;我們來到日本東京都附近,這一座水庫叫做小河內,它用了50多年,它的淤積率是多少,相信您會瞠目結舌,因為它的淤積率只有3%,這對於世界各國的水庫管理專家來說,都是一個天方夜譚,小河內水庫是如何做到的,它幾乎是全世界最乾淨也最健康的一座水庫,他們有他們的智慧,看完今天的專題報導,或許您會了解到,日本人 留水的智慧,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,那就是 深謀遠慮。 這裡是淺草寺,大家圍在這裡熱熱鬧鬧,是因為要像我一樣,在拜佛之前舀一勺的水,洗手漱口淨化身心,不過談到淺草,就不得不提一條重要的河川隅田川,當地的歷史跟經濟,都是靠著這條河川,才有今日的香火鼎盛。 每個源遠流長的文化,往往誕生於一條有歷史的河流,日本也不例外,對水,除了敬仰,還有一份戰略思維。 東京大學教授 古米弘明:「日本是在1960、1970年代嚴重缺水,人口遽增、加上快速都市化,導致水資源不夠,所以當時蓋水庫沒有太多人反對。」 1960年代,日本的人口爆炸起飛,對作為國家心臟的東京都,造成一股威脅感,若最基本的飲用水都不夠了,國家還能固若金湯嗎? 河川整備研究所代表理事 小野武彥:「在東京與地方有七個水庫,這七個水庫的水,是用來供給東京以及周圍縣市的飲用水。」 日本的年平均降雨量雖然有1690毫米,是世界平均的2倍,但東京所在的關東沿海年平均雨量卻是1571毫米,低於全國的平均值。 河川整備研究所主席研究員 光橋尚司:「安全預備水量是用水量的百分之20,以東京都而言,是630萬立方米,但現在沒有辦法確保這個量。」 全東京每天用水量有3千1百50萬立方公尺,手頭掌握的儲備水資源,每天有630萬立方公尺,儘管如此,戰戰兢兢的日本人還是擔心這水不夠用。於是他們認為蓋水庫多多益善。 位於多摩地區,距離東京市區65公里,路小崎嶇,開車少說也要兩個小時以上,我們千里迢迢而來,就是為了採訪守護東京用水的超級堡壘。 群山環繞,湖水碧綠,這座小河內水庫,完全只提供東京都民生用水。 來到水庫,不是先參觀水壩,管理單位拉出單軌車,要帶我們上山一遊。 這一條通往山上的道路,就是前往小河內水庫水道水源林,就是它的水源區,我剛才聽說,在這塊山坡地,最傾斜的地方有42度,也就是因為這麼的崎嶇,我們必須坐像這樣子的單軌車,才能往上爬,而且沿路還可以欣賞到,非常漂亮的森林景致。 有聽說過,蓋水庫,還買下周邊林地,就是為了水土保持嗎?日本人就是這麼做的,搭著單軌車,搖搖晃晃上山,日本把這片保安林,稱作水道水源林,六十多年前,東京都水道局就分批買下水庫周邊2萬4千公頃的山林地,當中有七成都是自然林木,這一片片的蔥翠蓊鬱,如今都是水質的重要屏障。 東京都水道局課長 岩崎浩美:「但是這裡的淤積只有百分之3,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周邊的森林水土保持都做得很好。」 岩崎浩美驕傲地說,一般像小河內一樣,年齡有60歲的水庫,淤積程度可能有水庫容量的30%,但是小河內水庫卻只有3%,恐怕是全世界最健康的水庫,當然水土保持,功不可沒。 東京都水道局課長 岩崎浩美:「為了要能夠保持水分,就需要要有大樹跟小樹同時存在,像這個樣子下面有長出草,才能夠發揮保水的功能。」 要讓這片水源林維持「鮮活」的狀態,要定期栽種樹苗,並適當剪枝,讓陽光充分照進林間,不過為了防止飢餓的野鹿拜訪,還要用網子小心翼翼隔開樹苗。 東京都水道局職員 增田芙友美:「在這裡的野生動物最多是山鹿,到了現場遇到山鹿最初感覺是"真的有山鹿",四年之後也開始習慣了。」 腰間一抽,就是一把大刀,這位增田芙友美,在水道林工作了四年,別看她小小個頭,卻要管理大片的山林,久而久之,她心有所感。 東京都水道局職員 增田芙友美:「喝水的人很少知道說,在上游有我們這群人在工作,希望透過你們的報導,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工作內容,以及森林的好處。」 真可謂「誰知杯中水 滴滴皆辛苦」,光維護這片水源林,每年就要燒掉18億日幣,相當5億台幣。而經費來源都是水費的收入,這恐怕也只有在高水價的日本,才能創造的奇蹟吧。 小河內貯水池管理事務所所長 溝口博文:「使用水的政策來講,東京都水道局會優先使用利根川的水,多摩川水系的水主要是用來預防乾旱的預備用水。」 東京都有三大水系,其中小河內是多摩川的上游,扮演儲備用水的角色,總儲水量1億8千多萬立方公尺,平常並不會輕易使用,然而一旦缺水,可供應東京居民四十天的用水。或許說「養兵千日 用在一時」,這就是日本的水庫戰略思維。 文字採訪:王以謙 攝影剪輯:林立一
要蓋八場水庫 耗上了半世紀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0集了,留水的智慧,要繼續帶您走訪日本,我們要到群馬縣,去拜訪這座身世非常傳奇的八場水庫。它原本是一個溫泉保留區,換言之很多人靠著溫泉在這裡做生意,說起要蓋水庫,他們是第一個反彈的,因為第一是溫泉的水脈,就此會斷了,第二觀光客也都跑走了,將來他們靠什麼維生呢?日本政府為了跟民眾溝通,就想出了很多辦法,包含了鐵路改道,國道高速公路也因此而改道,也包含了提高各種的補償金,還有承諾民眾協助他們重建產業等等,沒想到這一溝通就花了50年,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,如今八場水庫,終於在全體居民的同意之下開工了,而且預計在明年就會完工,日本政府說,所有居住在這裡的居民,都不用搬遷,將來的產業重建,也絕對包在政府身上,絕對沒問題,面對興建水庫的時候,民眾的反彈或者情感的訴求,日本政府的讓利和讓步,也許值得我們參考 什麼樣的水庫工程,從規劃到動工,竟超過半世紀的漫長等待? 八場水庫工事事務所副所長 遠藤武志:「前面的五十年因為抗爭的關係,連工地都無法進入,一直到第五十一年才有辦法做一些環境的調查,還有後來的土地徵收。」 記者 王以謙:「我旁邊正在興建的就是八場水庫,它的總工程經費是5320億,能夠提供東京都以及群馬縣在內一共五個地區的民生用水,但是你能想像的到嗎?」 如此浩大的工程,卻在短短的兩年之內,就已經做到了80%。 八場水庫工事事務所副所長 遠藤武志:「東京都千葉縣埼玉縣這些地區的自來水供應量仍然是不足的關係,所以要在這裡多蓋一個水庫。」 吊臂上上下下,載運砂石的纜車,一來一往。為了趕在2020年啟用,八場水庫正忙著收尾,遊客蜂擁前往,記錄這歷史的一刻。 遊客 齋東英夫:「太棒了,大部分的水庫都在山裡面,這裡的話國道就在對面,所以在這種交通方便的地方,可以參觀,大概只有這裡。」 近距離目睹38層樓高的水庫,遊客嘴裡吐出驚嘆號,卻很少人曉得,水庫多舛的身世,因為回溯起來,時間實在太久遠了。 70多年前,颱風造成利根川決堤,淹水超過30萬戶,死亡多達1千1百多人,連同東京也逃不過水患之苦,日本政府於是計畫在上游吾妻川蓋一座八場水庫防洪,想不到,就此拉開民與政府對決的序幕。 沒料到,這一吵就吵了50年,其實也不怪居民,因為水庫就位在著名的溫泉鄉群馬縣,一旦蓋成,差不多456公頃土地,連同當地的溫泉街及聯外道路,全部泡湯,這叫民眾怎麼生活呢? 記者 王以謙:「我們從這裡往下俯瞰,這一整片被剷平的地方就是舊的川原湯溫泉街,而在不遠處的紅色橋就是以前的舊國道,我們把目光再更遠處一看,就可以看到一個鐵橋那就是舊的JR路線,而這種種的一切都會在2020年八場水庫完工之後,全部被淹沒在水底之下。」 川原湯溫泉協會會長 田省三:「這是歷經三個世代的事情,從祖父的時代開始,父執輩們的抗爭,到我們這代是為了要重建而回來的。」 田省三,本身經營餐廳。他口中的「重建」,其實就是輔導居民的「生活重建計畫」。居民不單單拿到補償金,對外交通也一併重建,國道往北遷移 JR吾妻線、溫泉街,則選在南岸重建,另外當地賴以維生的溫泉水,同樣用工程保留了下來。 八場水庫工事事務所副所長 遠藤武志:「在開工之初跟當地的居民溝通的結果,他們都希望還能有溫泉的關係,所以一開始就做了這個溫泉蓄水塔。」 水庫建設在全世界經常不受歡迎,往往由於民眾被迫遠離家園,「下游喝水、上游受害」,可是日本政府不只花錢了事,連居民的後續生活都顧到了。新式溫泉旅館,紛紛拔地而起,但知道往事的人,還是難掩心中的遺憾。 遊客 菅谷喜代美:「雖然現代化的溫泉街,但我個人想要的是古早味的溫泉街,就是因為這樣我覺得更可惜。」 這是川原湯原汁原味的溫泉祭,川原湯,字面背後代表的是:從河川冒出的溫泉,當然河指得就是吾妻川。未來這條能代表川原湯正面意義的吾妻川將被水庫淹沒,往後要找回歷史,只能用想像弔念。 川原湯溫泉協會會長 田省三:「水壩本身已經成為觀光景點,那我們新的一代,就是要利用這個新的景點,看要怎麼跟大自然融合,去創造一個新的觀光契機。」 人們無奈放下歷史,迎接未來,畢竟振興地方經濟,才是要緊的事。八場水庫,總儲水量有1億750萬立方公尺,除了防洪,還能供自來水、工業以及發電使用,既然舊的溫泉傳統已被淹沒,設計單位乾脆將計就計,把水庫當成觀光賣點。 八場水庫工事事務所副所長 遠藤武志:「這個水壩有個觀光用的電梯,可以讓住在溫泉鄉的觀光客下來到峽谷散步,這是全日本第一個有這樣的設施的水壩。」 未來的八場水庫,除了供水,還要繼續販賣它的故事,光2018年的4、5月就有兩萬五千人次前來朝聖。這個全日本第一個有觀光電梯的水壩,歷經一甲子爭議,如今站穩腳步,為水利建設史再添一筆傳奇。
香港地小人稠 如何留住一滴水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1集;香港在2018年的時候,面臨到了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,讓香港人對於用水,真的是繃緊了神經。早在1860年代的時候,香港就開始興建了水塘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水庫,第一座水庫 叫做薄扶林,可是它的蓄水量實在太少了,所以香港後來陸陸續續,又興建了17座的民生水庫,而其中最特別的要屬於它,叫做萬宜水庫,這張照片是實景拍攝的,所以你可以看到,它的科技是把兩座島嶼之間,用一個超大的壩體把它給圍起來,一旦裡面的海水抽乾,雨水降下來之後,它就變成一個超大蓄水池了,萬宜水庫的蓄水量達到2.8億立方米,真的是相當驚人的數字,在香港和台灣地形地貌,各種條件都類似的情況之下,香港可以用這樣的方式,留住水資源,鄰近的台灣也值得借鏡。 香港,國際化現代城市,維多利亞港,有如璀璨明珠,眼前高樓處處聳立,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,在龐大人口與開發壓力下,還有地方蓋水庫做水資源管理嗎? 中大地理資源系主任 陳永勤:「山多地少,更沒有大河流經,為了留住水,1860年香港政府運用山谷地形,蓋了當地第一座水庫-薄扶林水塘。」 2018年5、6月間,香港經歷1963年以來,最嚴重乾旱,3個月降雨量只有457.3毫米,導致全港水庫蓄水量只剩3.9億立方米,是近5年最低。而香港主要降雨,集中在夏秋兩季,旱澇交替的情況年年都會發生。 中大地理資源系主任 陳永勤:「於是,早期港府建造水塘當作緩衝,用來調節旱澇之間,水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。如果有效留住水,當前全港17座水庫,總儲水量5.86億立方公尺,以香港每日平均的淡水耗用量272萬立方米換算,大約可維持7個月供水需求。」 建壩遷村,原因是這裡能提供大面積的集水範圍,一度成為香港重要的供水來源。水塘周圍大量的歷史建築,200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。 跨時代水利工程,按照當時用水需求,但大環境變遷、極端氣候頻傳,1960年代港方評估,用水還短少兩億立方公尺,身為國際大都會,必須有穩定的供水來源,因此決定不再看老天爺臉色,另外再開闢穩定水源。 從此,香港眾多水塘以存放東江水。儘管有了新水源,但當時的香港,還是英國殖民地,因為政治因素考量,政府不想完全仰賴東江水,只好再找新的水路,另闢安全水源。 船灣、以及萬宜水庫,是世界最早的大型海灣淡水庫,先進水利設施,可以說是香港驕傲,只是,目前不會再有興建新水庫的計畫,而且,水庫的水源也完全不一樣,當前2成儲存雨水、8成存放東江水,好比存款簿的數字,已經從港元變成了人民幣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香港的~多情東江水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2集了,我們要繼續走訪的是香港,看看水從哪裡來,除了水庫以外,香港還有一個水資源,那就叫做東江水。東江是一條河,源自於江西,一路從江西流下來,經過廣東,最後的地方才到香港,香港等於是出海口了,所以他要跟東江買水,中間要蓋很多的輸水管線;但香港人似乎沒有別的選擇,因為萬一少了東江水,香港的用水危機,就會變得非常迫切。 水,解身體的渴,也能解城市的渴。 香港居民 李小姐:「香港當然缺水囉,因為就是香港太多人了,但是我們主要是靠東江水。」 香港居民 張先生:「據我感覺幾十年來,香港好像很少停水,所以我覺得東江水還是夠用的。」 密封管線輸送東江水,經過淨水場淨化、過濾、消毒,是當地淡水主要來源, 東江沒有流經香港,會翻山越嶺來到香港,關鍵就在1963年的大旱。 當時,英屬殖民地時期,港府想解決乾旱所引發的限水危機, 和廣東省達成協議,每年會購入2300萬立方公尺東江水。 提起東江水,「多情東江水」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,就見證了這段歷史。 中大地理資源系主任 陳永勤:「東江調水,不管是在資源上經濟上,和環保上 應該都是最優的一個辦法,因為我們當然有其它的途徑,但是我們要考慮它的這個,經濟的成本,環保的外部的成本,要耗多少的電。」 中大地理資源系主任 陳永勤:「香港,一個深圳,已經兩千多萬的人口,再加上廣州的東邊,一部分的廣州,當然還有東莞,還有惠州等等,這些城市加大亞灣(廣州南部)這些地方呢,差不多講的是4千萬的人口,是相當大的一個數量。」 面對龐大人口壓力,再加上和其他城市相比,香港位在東江供水管線末端, 如果得搶水勢必會搶輸。東江,可以說是5市2特區的母親河, 長遠看來東江水真的夠用嗎? 中大地理資源系主任 陳永勤:「對整個珠江(流域)來說,它(東江水量)是比較少的,所謂的西江,北江,東江裡頭,東江是最少的,但是它供應這個城市供水的壓力,或者是對象是非常廣泛的,人口眾多的,所以現在已經政府也開始 從西江調水到東江,就是西水東調。」 調水,紓解龐大的用水壓力,然而對香港來說,東江水並不是免費資源, 反而是一筆龐大開銷。2017年簽署的東江水供水新協議, 2018到2020年,供港的東江總經費超過144億港元,價格比前一份協議貴了7%。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 李家翹:「買東江水最新的,跟內地的合約,價格大概是每立方公尺 5.8 5.9港元左右,但這是原水,原水的價格,你原水買回來,你還需要去加工,去消毒等等,加起來現在大概那個水價(成本)超過8塊港元。」 學者還強調,同樣買東江水,東莞、和深圳, 買水價格每立方公尺卻不到1塊港元,相差將近6倍。 或許水價漲價對香港來說,是小事, 但這幾年東江沿岸城市蓬勃發展,水質可不可靠才是問題。 時任香港發展局長 馬紹祥:「整體來說,這一次的行程,可以考察到東江水的水質,普遍良好,我們也從議員的反應當中,他們也表示,對東江水的水質,非常滿意。」 疑慮排除了,不過,每年購買的東江水根本用不完,多餘的水都存放在水庫, 當水庫蓄水量滿了,只能洩洪調節,等於把白花花的鈔票放水流。 因此,當地媒體報導,有民眾認為,香港不需要安全水源, 不如把水庫填平,拿來蓋房子,解決居住問題。 但向東江買水,要多少買多少,香港似乎沒有談判籌碼。 香港觀塘區議員 簡銘東:「假如沒有東江水,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假使有一天中國大陸真的不輸出水給香港,我想我們香港真的會經歷無水可用。」 如果中國大陸減少供應東江水、或者繼續漲水價,香港該怎麼辦? 節約用水只是基本要求,也許最終目的還是得開拓新水源, 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。 文字撰稿 林國新 攝影剪輯 林文森
台灣掌水工 可不是人人都能做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3集,我們要看的是農用水的智慧,而農用水又是怎麼分配的呢?首先農田水利會掌控了整個的農業用水資源,然後分配給灌溉工作站,再分配各地的水利小組,所謂的水利小組,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掌水工,這可是一個很特別的工作,因為第一他要有農業的經驗和智慧,光看一眼就知道,哪一塊田地特別地口渴,第二他要有公信力,大家才能夠佩服,跟服從他的水資源調度。今天我們看掌水工的工作,就要看這個兼具有公平性跟人情味的事,誰能夠把它做得好,因為只要做好了,就能夠省下田埂間的每一滴農業水。
鳳山再生水廠 點滴都是科技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4集,我們要跟您探討的是水的重生路,大家有沒有想過,我們每一天啊,都會產生很多的生活廢水,比方說 最簡單來說好了,洗手 每一天我們洗手,要用掉好多的水資源,你可曾想過洗完手的水都去了哪裡呢?今天我們來到這個城市是高雄,所以要談談是工業用水,全台灣總用水量當中,工業用水佔了9.8%,而工業用水當中,又有32%通通給了高雄,因為高雄就是我們的用水重鎮,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省下高雄的工業用水,就等於省下了總體的水資源,今天我們要走訪的是鳳山再生水廠,它是一個示範型的水廠,把每一天我們生活當中的家庭廢水,比方說我剛剛洗手的水、洗澡的水等等,通通把它回收再次利用,每一天鳳山水廠可以產生2.5萬噸的再生水,這也等於是一座隱形的小水庫了。今天我們帶你走訪鳳山水廠,大家可以瞭解到,只要能夠省下生活中的廢水,把它再利用,賦予它二次或者三次的生命,那麼工業用水省起來之後,台灣的整體用水量就能下降。 陳廠長:「這個就是從我們家戶,洗手、洗澡、馬桶沖廁,一些家庭裡面的清洗水,全部到我們的這個汙水處理廠來。」 汙水處理廠的第一站,用「五味雜陳」來形容,一點也不為過。 大愛記者 許斐莉:「這是從我們家裡面生產出來的民生汙水,透過層層過濾之後,就可以變成比自來水還要乾淨的再生水。」 藍鯨水科技公司副總 劉志純:「這瓶水呢,它是進流水,是進流水,是民生汙水進來我們汙水廠的,經過汙水廠處理之後,它的水質已經相當乾淨了,這些水就是放流水,要放流到我們鳳山溪,那我們會截取這一部分的放流水進到我們的再生水廠,再生水廠經過薄膜層層過濾之後,就會變成再生水。」 走進高雄鳳山的水資源回收中心,這座汙水處理廠的任務非常受到矚目,因為它是全台灣第一座把民生汙水處理成工業用水的再生水廠。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副局長 韓榮華:「營建署大概就在(民國)102年的時候,他有提送了一個有關再生水回收再利用的計畫,其中全國有定了六座汙水處理廠的放流水回收再利用,其中呢在我們高雄有定了兩座,一個是鳳山溪廠,一個是臨海廠。」 台灣在2013年時才開始推動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,將再生水限定在工業用途上,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,已有預測相信,大高雄地區將會在2031年時出現嚴重的用水缺口。 為了避免乾旱再發生影響工業用水,全台各大工業區必須從現在開始尋找可靠的用水來源,而民生汙水就是解決方案之一。 高雄市政府水利局副局長 韓榮華:「那這部分(民生汙水)的水量,在豐枯水期的總量來比較,它其實差異不到10%,所以它的量體是非常穩定。」 這些豐沛的民生汙水,來到汙水處理廠初步過濾後,還要讓水裡的微生物進行代謝,自然去除有機汙染物質,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。然後再輸送到這個同心圓區,進行沉澱作業。 藍鯨水科技公司廠長 王偉修:「那進到沉澱池之後,我們就會經由沉澱的過濾,將生物跟我們的水進行過濾分離,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到進水端是相當混濁,但是出水端就相當清澈。」 經過最後的消毒,就可以將水做兩種處理,一部分排放到鳳山溪,流入大海,另一個部分則是分流到薄膜廠,進行更高端的科技處理後,成為再生水。 藍鯨水科技公司副總 劉志純:「這邊右邊看到的是放流水,雖然已經很乾淨了,但是它顏色還是有一點混濁,有一些雜質在裡面,這是要放流到我們鳳山溪的,那左邊呢是我們的再生水,它的水質比我們的放流水乾淨非常地多,這些水是要送到臨海工業區,給我們的中鋼來使用。」 工業用水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,必須使用更高端的技術,把汙水處理過後剩餘下來的微細雜質跟鹽類或細菌過濾乾淨。 藍鯨水科技公司 副總 劉志純:「最關鍵的技術在於說它的薄膜,薄膜法就是用隔離,加壓隔離的方式來處理掉一些雜質,或者是細菌等等。」 走進這個廠房,很難想像,一根根的圓柱子裝載的就是再生水的最核心技術,也就是UF超過濾薄膜,以及RO逆滲透兩大系統。 UF超薄膜系統的設計,是將只有0.02微米、極為精細的膜孔裝載在一條條的中空纖維絲上。 聲音來源 藍鯨水科技公司廠長 王偉修:「它可以藉由氣體的擺動,把上面附著的一些懸浮物把它震動下來,透過這樣的震動來維持它薄膜的壽命」 從高雄鳳山和鳥松地區收集進來的民生汙水,平均一天的進流量約九萬噸,可以生產2.5萬噸再生水,供中鋼和中鋼鋁業使用,剩下的6.5萬噸放流水會排放兩萬噸供臨近的溼地與公園使用,剩下的4.5萬噸就放流到鳳山溪裡。2019年二期廠房完工後,預估再生水的生產量將可提高到4.5萬噸。 斥資26億元興建的鳳山再生水廠,初期BTO給廠商的合約特許期是十七年,一個廠可以使用三十年以上。目前高雄市政府還計畫,要在臨海工業區再蓋一座再生水廠,眼看著預測的2031年用水大缺口就快到來,再生水的社會成本卻是如此高昂,水資源是如此珍貴,它的政策與管理,已經是台灣最迫切的內政問題。 採訪撰稿:許斐莉 攝影剪接:余國維
認識中鋼:工業限水模範生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5集了,水的重生路,我們要帶您看的是中鋼;中鋼可以說是台灣工業限水的模範生,因為在煉鋼的過程,其實要耗費非常多的水資源,所以在中鋼內部,他們就喊出了這個口號,叫做每一滴水要能夠用5次,而且水的回收率必須達到98.3%。中鋼每一天至少可以省下2萬5千噸的自來水,想想看這些水不但是省下來了,還可以回歸到民生使用,所以對中鋼來說,他們省下了成本,也省下了台灣珍貴的水資源。 貨車忙著載運鋼品進出廠房,這裡是高雄小港最具指標性的工業區。 煉鋼的過程非常耗水,中鋼平均一天就會用掉13萬噸全新的自來水。但是,其實不只中鋼,每逢缺水季,全台灣的工業大廠就得繃緊神經。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 游勝傑:「如果從水利署歷年來的推估,大概台灣在工業用水比較缺的地方是高雄、台南、台中跟桃園,如果是缺水時期的時候,人不會缺啦,但是工業那塊就會有缺了。」 因此一旦供水吃緊,工業大廠就得跟農田水利會喬水,或者是向民間業水買水。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 游勝傑:「一台水車35噸好了,基本上在不缺水的時候,一台水車它賣給廠商的費用大概就已經兩三千塊,那在缺水的時候,一台水車甚至喊到一萬塊。」 經濟產值高的企業會願意砸大錢買水。但是為了節省成本,各大廠多半也會在廠內建構循環再利用的水系統。 中鋼生產部門副總 常致泰:「每一筆現場的用水,一定要經過申請,經過審查,我們基本上管理原則就是盡量要減量,另外循環,就是盡量回收循環。」 中鋼的用水分成許多個系統,每個水系統都是循環再利用。 中鋼公用設施處水處理工場主任 林明權:「這邊是我們工業廢水的純化廠,我們有UF 有RO,甚至有離子交換樹脂把它做成純水,然後再回到廠內來使用。」 也就是說,在第一個製程當中,使用後會經過循環冷卻的程序,之後,補充新水,排掉少部分的水再進入第二個次等用水製程,經過沉澱、過濾、降溫,再補充新水,排掉少部分水後,進入第三個次等用水製程。如此重複到第五個階段,最後的工業廢水經過UF或RO等薄膜技術處理後再回到製程使用,無法回收的部分,再處理到符合廢水處理標準後,才會排放到溪裡,但是也會有20%左右會再引用回來。這就是一滴水使用五次的概念,讓中鋼創下高達98.3%的用水回收率。 2018年8月起,鳳山水資源回收中心將高雄的民生汙水再製成工業用再生水,每天產出2.5萬噸再生水給中鋼和中鋼鋁業,緩解了中鋼使用新水的壓力。 大愛記者 許斐莉:「現在在中鋼的廠房當中,已經可以看到這一條長達7.2公里的水管,是從鳳山的水資源回收中心運送到這裡來的,每天可提供2.4萬噸的再生水給中鋼使用。」 爬上蓄水池,映入眼簾一大片的水池,看起來很像游泳池,一黑一綠的兩個大水管,就是中鋼工業用水的重要來源。 中鋼公用設施處水處理工場主任 林明權:「這綠色的水管是自來水的水管,黑色的水管是再生水,那是今年八月才開始啟用,因為有這個再生水管,所以我們對自來水的依賴性就降低了,現在中鋼的用水有20%左右是從再生水來的。」 這樣的蓄水池共有四個,總共蓄水量是17.7萬噸。自來水廠提供的原水,加上鳳山再生水廠提供的再生水,兩者混合之後,就變成煉鋼製程所須的「工業用水」,再根據各個製程調整水質。 中鋼公用設施處水處理工場課長 黃國哲:「從高爐轉爐一直到後端的冷壓製程,分別有不同的用水的需求,以後段的冷壓製程來講的話,它所需求的用水水質品級比較高。」 實際來到廠區,就可以看見鳳山來的再生水如何跟中鋼內部的循環水混合使用。 中鋼公用設施處水處理工場股長 謝淵仁 :「鳳山再生水進來之後,先會到我們的冷井,透過冷井的幫浦,打到對面的線材工廠裡,它在生產線棒的時候,需要用水澆注,澆注完之後,水會集中在前段這裡,再抽回我們製程這裡。」 中鋼生產部門副總 常致泰:「鋼廠是要用很多的水,我們一天需要將近13萬噸,來自東港溪,這些水如果說以目前來講如果說可以用回收水,東港溪我們就可以少用兩萬五千噸的自來水,那這個兩萬五千噸的自來水, 到哪裡去,它就變成民生用水,所以這一舉兩得。」 等到最後的廢水排放階段,已經可以看到,經過層層過濾使用後的工業用水雜質,變成顆粒分明的深褐色了這些雜質經過分離後,符合環保標準的廢水,這才完成了它的旅程,可以排入鹽水溪。 中鋼生產部門副總 常致泰:「我想水資源是 充分的利用或節約,本來就是應該企業的一個社會責任,它實際上的成本,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,如果你再把它因為缺水造成設備風險加入的話,那個長期來講是值得的。」 中原大學環工系教授 游勝傑:「工業局他們在說,台灣的水回收再利用,這就包含了內部循環水,大概是65%,他們希望在未來要提升到80%。」 儘管工業再生水所耗費的電能不低,也有人擔憂以電換水是否值得,但是學者認為,從這兩年的國際水展已經可以看出,業界致力於節能型再生水系統的趨勢與努力,而這也將會成為台灣現階段努力的目標。 採訪撰文:許斐莉 攝影剪接:余國維
水的重生路 慈濟淨水設備Qwater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水的重生路。慈濟這些年來跟水利署還有工研院,合作研發了各式各樣的淨水設備,而最新一代的Qwater,更輕便、更小了,它是這個樣子,長得像四個水桶,加上四個管線,只要用四個行李箱,就可以帶著它到世界各國。2018年在寮國,Qwater就讓整個水患過後的小村莊,能夠有水可用。 其實淨水對世界各國來說,都是很重要的課題,透過淨水設備不斷地研發,更新、更智慧、更好用,讓水的重生有了更多契機。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我們第一時間,其實泰國的師兄師姊就到當地去勘災,勘災回來其實就回報,當地非常需要熱食還有淨水 。」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每個家裡頭的井都很淺,基本上已經都被汙染了,濁度非常地高,我們就問他說,那你們平常都喝什麼水?他說他們就喝雨水。」 慈濟志工把帶去的第四代慈濟淨水器,總共兩套,組裝起來,現場讓村民試喝。試喝過有信心了,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,災民們光著腳丫,踩著泥巴,聞風而來。 慈濟志工 楊凱傑:「哇,架設後每天早上就一大堆村民就在那邊等著排隊,等我們的淨水。」 村長辦公室裡一整排的淨水,猶如荒漠中的甘霖,此後沒有中斷供應過,就這麼解決了八百多位村民的飲用水問題。一直到2018年10月,慈濟志工完成急難救助階段,留下來的一組淨水器,到現在還在當地繼續執行任務。 大愛記者 許斐莉:「災難發生的時候,萬一我們的飲用水濁度變成這個樣子的話,該怎麼辦呢?這時候只要有一台淨水設備,就可以在十秒鐘之內發揮救命的功能。現在可以喝了嗎?可以囉,喝起來的感覺怎麼樣?口感還不錯。」 這套淨水器就是從寮國出任務回來的慈濟第三代Qwater,用四個行李箱就可以拖運上飛機。這個強調高度便利性的設計,是水利署、工研院和慈濟三方合作八年來,累積每一次賑災經驗的最新研發成果。 大愛記者 許斐莉:「這台看起來像是貨櫃屋的設備,其實是我們慈濟第一代的淨水設備,它曾經跟隨我們慈濟志工,進行四次主要的賑災任務。請問第一次是在什麼時候?」 「2000年前往委內瑞拉賑災,2001年到汐止賑災,2004年到菲律賓賑災,2004年南亞海嘯,印尼亞齊賑災。」 雖然第一代的淨水設備目前是處於備役狀態,慈濟的急難救助隊淨水小組還是經常進行維護任務。 慈濟志工 張銀彬:「一個貨櫃的四分之三是水庫,四分之一的話是控制系統跟發電機,還有過濾桶的部分,水是從這個管子進去,它進去的同時會有兩個藥水,一個是氯,一個是明樊。」 二十呎貨櫃的淨水設備,一天可以產出五百噸的生活用水,這麼大的出水量,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自來水廠,對災區的幫助非常大。 走進工研院,眼前所陳列的這些淨水設備,有一部分是跟慈濟合作的Qwater,它的核心技術也以滿足各種救災條件為優先前提。 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 任維傑:「考量災時最重要水的汙染物,就是我們的濁度跟水裡的細菌,所以我們大概設計了三個淨水單元。」 首先是Bionet多孔泡棉,這看起來像水族箱過濾泡棉的東西,主要的功能是去除濁度。第二道則是活性碳,以吸附有機汙染物為主;第三道是UF超過濾膜,可將細菌和細小的物質分離掉。 工研院材化所工程師 任維傑:「一般細菌大概在一個micro左右,可是UF的部分大概可以到0.1個micro,它大概可以抵擋到九成的細菌,所以可以讓我們的飲用水更加地安全。」 最後再加上UV紫外燈殺菌,才能夠讓人生飲淨水。Qwater從第二代開始就強調可以直接生飲,體積上也愈來愈強調機動性。 慈濟志工 嚴聖炎:「二十呎貨櫃到了災區裡面,它根本動不了,還要有吊車,第二個它要大量的水源,所以我們慢慢就會有一個方向,就想到一個蜂巢式的概念。」 改良後的三噸半淨水器,在菲律賓海燕風災時派上用場。但是,卻發生了意外的狀況。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因為我們的Qwater沒辦法處理鈉離子,就是鹽分,必須透過RO才有辦法處理,於是回來我們就開始思考,當我們救災的時候碰到這種狀況,半鹹水的狀況的時候呢,我們怎麼樣來處理。」 加裝了RO逆滲透的新一代淨水系統,可以去除掉水中的離子,沒想到在兩年後竟然用在台灣。 蘇迪勒颱風讓烏來陷入一片爛泥之中,大台北地區的水源南勢溪濁度飆高,慈濟趕緊在第一時間出動淨水救援行動。 慈濟志工 鄭良明:「因為當地的水源太濁,濁度太高,沒辦法處理,透過那個卡車從別的地方載水過去以後,然後再透過這台的水處理設備,把它製作出來,然後給災民使用。」 原水濁度太高會影響淨水器效能,志工們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山泉水,這才開始展開造水任務,平均每天生產了十五噸水,成功供應國軍救災和六千位居民使用。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 柳宗言:「其實我們看到每一年的災難愈來愈嚴重,我們希望說未來呢,我們能夠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淨水設備,來因應各種災區不同的需求。」 有水當思無水苦,當災難已經變得無法避免,科技與救災的結合,更需要智慧與慈悲的引導,才能發揮最大的良能。 採訪撰文:許斐莉 攝影剪接:余國維 梁家銘
水的重生路 借鏡日本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17集,我們要探討水的重生路,帶您來到日本,就要看他們到底如何發展再生水,而透過運用再生水的方式,能夠省下每一滴的水資源。日本平均的汙水接管率高達80%,可是台灣只有58%,當汙水接管率越高的時候,發展再生水的條件也就越好,可是談到再生水,大家都知道它的生產成本是比自來水要貴的,日本政府透過補助的方式,讓再生水變便宜了,以用水大戶來說,你用再生水每一度只要71塊,你用自來水每一度卻要110塊,這個就是希望以價催量,希望讓便宜的再生水,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青睞。 鏡頭聚焦日本,在這裡,廢水是涓滴也捨不得浪費 東京都水道局課長 竹政則:「重新找新水源是很困難的,即便汙水也是珍貴的水資源,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才有再生水事業。」 「廢水就是水資源」,風調雨順的日本也喊出這樣的口號,答案很簡單,近六十年前,日本人口飆高,用水拉警報,政府不得不絞盡腦汁到處「找水」,念頭動到下水道,自1984年起推行再生水。 東京都水道局課長 竹政則:「廁所用水,例如沖馬桶,還有景觀用水,還有河川修復,好比清流復活就是這方面用途。」 仔細看,沖馬桶,水質略帶黃色。位於新宿的落合水再生中心以身作則,兩套供水系統,洗手用自來水,馬桶用再生水。當廁所的黃金走過下水道,回到再生水場,就成了生活上都能用到的「黃金水資源」 落合水再生中心顧問工程師 妓津 佳孝:「新的散氣板可以提升氣泡的密度,當水泡變小,就可以有效地跟水融合。」 一探水再生中心內部核心,聞不到臭味,把汙水變乾淨,祕訣都在泡泡裡。 記者王以謙:「下水道裡的汙水,進到微生物反應池,就會變成我手中現在的這個樣子,這個水裡面充滿好氧的細菌,會把水中的雜質給全部的吃光光。」 落合水再生中心顧問工程師 妓津 佳孝:「這些就是在反應槽裡的微生物,這些微生物會把水裡汙垢當成糧食。」 不斷的打入氧氣,讓微生物頭好壯壯,水裡的雜質,吃多少算多少,停留6到8小時,接著流到另一池二度沉澱。 落合水再生中心顧問工程師 妓津 佳孝:「讓汙水慢慢地流過V字型的水口之後,只有下方的乾凈的部分會流入水槽中,這成為再生水的原料。」 當水進入這一池,被砂子過濾洗禮,此時的水就算是「再生水」,可直接放流到河川當中。然而這樣還不是再生水「最乾淨的狀態」,為了體現終極淨化,水再生中心內還有一座親水公園。 落合水再生中心顧問工程師 妓津 佳孝:「水在這裡處理到無菌,然後流入到河川,當小孩子到河川玩水,不會因此而生病。」 流進親水公園的人造河,是再生水的「進化版」,日本雖然規定再生水不能飲用,但透過RO逆滲透薄膜,過濾出來的水,排入親水公園,原理上是可以喝的。 記者 王以謙:「我們剛才看到下水道裡的汙水,經過一道道的關卡,最後進到了這裡,被RO逆滲透膜過濾之後,我們現在打開水龍頭試試看,像我手上這瓶透明澄澈的水,被稱做「超純水」,它其實是可以直接生飲的。」 整個東京,有20座再生水廠,每天處理545萬噸的汙水,可產生每日11萬6千噸的再生水,占了2%,然而這當中卻只有1萬零878噸能流進企業大樓或民眾家中使用,其餘全放流到河川,用大量的設施與電能,生產這麼少的再生水,真的划算嗎? 東京都水道局課長 竹政則:「在非營利的目的下,盡量制定便宜的水價。」 不缺水的日本,為何可以長年推行再生水,答案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,因為東京從25年前,下水道汙水接管率就已經達到100%,全國也有80%,除了水網密布造福環境,便利發展再生水,此外荷包,也是考量。 東京都水道局課長 竹政則:「一千零一度以上的使用者來說,自來水單價是404元,再生水則一律260塊。」 聽到了嗎?生產再生水儘管消耗電能,水價卻只有東京自來水的六成四,難怪老百姓會願意試試看,不過回歸本質,還是日本有備無患的民族性,因為誰知道「明天過後」會是什麼光景? 日本氣象協會氣象預報員 關田佳弘:「現在的下雨情況就是很極端,不是下暴雨,不然就不下雨。」 這是專家的警告,再生水揭露日本人對未來的恐慌,當極端氣候的魔掌,開始伸向海洋氣候的國家,或許有一天,再生水會成為不得不的選項,日本的防患未然,就是活生生的啟示錄。 文字採訪:王以謙 攝影剪輯:林立一
看看日本的RO逆滲透薄膜技術
想在日益乾涸的世界裡,擠出一些乾淨水,怎麼辦到呢?再生水技術的問世,就像一帖解渴藥方。 走進繁華的東京中央區,這裡商賈林立,坐落在商業大樓間,還有全日本最大的淨水薄膜公司。 東麗公司廣報室課長 別所達也:「這裡放的東西,有測心電圖的作用。」 從醫療器材到紡織品,「什麼都賣」,但淨水薄膜才是他們的招牌。薄膜,就是把汙水變乾淨的技術,原理來自「透析」。科學家發現,用薄膜隔開濃淡不一的液體,稀薄的液體會流向濃稠的液體,此時在濃稠的一端加壓,就可以將液體過濾乾淨,逆滲透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。 東麗水處理事業部長 木村公生:「想要過濾的原水從這裡進去,通過加壓,經過薄膜過濾的水,最後通過薄膜中的管子流出來。」 利用薄膜,過濾什麼樣的水幾乎不是問題,好比缺水國家積極開發的海水淡化,傳統的海水淡化用的是蒸餾法,需要把海水加熱,但若用薄膜進行海水淡化,則可以省下30%~40%的能源耗費。 東麗水處理事業部長 木村公生:「RO膜也要用能源,但是和海水蒸餾法比起來,減少30%到40%的耗能。」 淨水薄膜之所以神通廣大,都仰賴薄膜上看不見的孔洞,根據不同的孔洞大小,薄膜分好幾種,其中MF膜,孔徑0.1微米,只能過濾水中的泥沙、鐵鏽等懸浮微粒,擁有最小孔洞的RO膜,孔徑0.1奈米,是頭髮直徑的50萬分之1,這樣的「小心眼」,除了水分子,細菌、病毒通通無法通過,就能過濾出「真正乾淨」的水。 東麗水處理事業部長 木村公生:「離子有大小,它會決定薄膜的表面作用,MF膜是過濾大的離子,RO可以過濾99.8%的超純水。」 可以過濾,又可以除菌,於是薄膜技術從製藥、洗腎、化妝品,到家庭飲水設備,無處不是它的影子。 扭開浴室裡的水龍頭,這間千葉縣的飯店,靠近日本迪士尼,住房率高達九成八,經常爆滿,用水量相當可觀,每天上看550噸,一個月就得燒掉1千萬日幣,相當於台幣2百73萬的水費。為了不讓水費「貴鬆鬆」,業者腦筋轉得快,想到這個方法。 過濾系統業者 高杉昌隆:「從這裡再透過抽水機,再把水送到飯店裡面,一天供應350噸的水,用於飲用、浴室、衛生間。」 原來飯店內廁所裡的清澈用水,全來自業者鑿井的地下水,不過這還不稀奇,更吃驚的是,送到飯店前的「地下原水」,竟然是這副模樣。 看著杯子裡黃色混濁的地下水,還飄著不明白色雜質,把這麼嚇人的水喝下肚跟洗澡,真的沒問題嗎? 過濾系統業者 高杉昌隆:「基本上水會呈黃色的原因是附近的土質,含有大量有機物的關係。」 原來業者從一百米深的水井抽出黃色地下水,經過UF跟RO膜幾道過濾,有如魔法一般,濾掉有機物質跟細菌,於是黃色地下水變身清澈純水。為了讓我們安心,業者甚至當場喝給我們看。 原本一噸120塊台幣的自來水,使用井水一噸只要台幣68塊,成功取代飯店裡的6成用水,更省下每月55萬台幣支出,相當五分之一的水費。過濾系統商更自豪的表示,這樣濾水系統,除了省荷包外,還有長遠考量。 過濾系統業者 高杉昌隆:「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,因為地殼變動,這附近的自來水都停水了,但是這個設備還是能夠繼續供水。」 建置一套這樣的系統,雖然要付出2千7百多萬台幣的代價,但能夠全年不斷水,一切都值得。薄膜技術雖要消耗金錢及能源,隨著技術普及,建置成本越來越親民,成為人類對抗地理氣候異常的最佳武器。 文字採訪 王以謙 攝影剪輯 林立一
節流更要開源 一窺香港食水供應鏈
早在1957年,香港人就開始引進海水沖廁;1965年,跟中國大陸購買了東江水;1971年興建第一座海上水庫,1972年興建海水淡化廠;最近又再興建了新的海水淡化廠,預計三年之內就會完工。香港人十分重視水資源,為什麼他們那麼害怕無水可用?他們對水的遠見又是什麼呢? 大愛台記者 林國新:「2013年的時候,香港政府規畫,要在這一片將軍澳的海邊 興建新的海水淡化廠,造價超過90億港幣,預計在2022年的第3季完工,到時候大約可以提供一成香港的飲用水。」 10公頃土地要蓋新的海淡廠,港府預計完工後,每天淡水產量13.5萬立方公尺。香港,有領先全球的海上水庫,為何不再闢建新水庫,反而要把鹹水變淡水? 港科大土木工程講座教授 李行偉:「水庫,我們有考慮會不會新闢水庫,可能這樣也不是符合經濟的原則,相對其他的途徑,所以現在我們最近的,探討新的水資源,還是海水化淡(淡化)比較可行啦,因為你看香港寸土寸金,這個土地很貴。」 點開社群媒體,香港民眾發起爭取蓋海水淡化廠的社團,呼籲「食水自主」,因為香港回歸後,20年間人口增加一百萬,加上購買東江水的費用年年增加,不想過度仰賴東江水,學者也呼籲政府,要積極開發新水源。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 李家翹:「在政府的估計,它(海水淡化)的成本是每一個立方米12到13塊錢(港幣)左右,相對而言不是貴很多,但我們可以說,那個差價,一方面其實當然可以付得起,另一方面就是,縱然它貴一點,但我們可以買一個保險。」 不該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早在英國殖民時期,港府就有打算。 泛黃照片裡,兩根高聳煙囪,紀錄著香港,曾經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廠,當時,每天生產超過18萬立方公尺淡水。 大愛台記者 林國新:「目前這個地方是香港樂安排海水淡化廠的舊址,因為在1970年代的時候,中國大陸發生了文化大革命,港府擔心東江水的供應會出現危機,於是另闢新的水源,在這個地方蓋起了海水淡化廠,並且在1975年啟用,當時是世界規模最大的。後來,後來改革開放之後,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變得友善,東江水的供應變得沒有問題,於是在1980年的時候廢棄了這一座海水淡化廠,變成現在的跳蚤市場,以及電影的拍攝基地。」 政治因素外,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海水淡化採用蒸餾技術,需燃燒石油加熱海水,運作成本相當高昂,加上80年代初還發生石油危機,導致油價大漲,使得樂安排海淡廠走入歷史。 30多年後,香港想要重啟海水淡化,不過成本依舊是一大考量。港府決議,要和全球各地的海淡廠一樣,使用逆滲透薄膜技術,隔走海水中的鹽分,同時降低成本。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 李家翹:「兩個水庫,當時在世界是技術領先的兩大水庫,萬宜水庫跟船灣淡水湖,再加上香港當時有全世界最大的一個海水淡化廠,在那個時候,這三個工程完成的時候,香港的本地的(供水)有能力可以在有必要的時候,可以在完全靠本地的供水,城市可以生存起來。」 學者看好海水淡化的前景,如此一來,香港的水權就不再完全被人掌控。 新加坡經驗,值得香港參考,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李家翹提到,早期新加坡得全向馬來西亞購買淡水,不過這幾年,新加坡海水淡化,以及生產再生水,已經可以自主供水,在兩國水交易上,便多了談判籌碼。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師 李家翹:「到現在為止,它(新加坡)還向馬來西亞去買淡水,最主要原因,為什麼還要去向馬來西亞買呢?最主要原因,馬來西亞買來的水,成本遠比它本地所生產的水(費)要低,既然我本地的一個供水體系都可以滿足我需要,安全的角度來考慮,已經解決了,那我向馬來西亞去買水是沒有問題的,反而比較可以比較便宜去買到我需要的水。」 儘管香港和新加坡情況不同,學者建議,香港最佳的供水比例,4成東江水,水庫、海水淡化各占3成,如果這個構想可以實現,換算下來,或許香港需要的,可能不只一座海淡廠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省之有方!香港引海水沖廁策略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20集。香港早在一百年前,就興建了亞洲第一壩,叫做大潭篤水壩,也就是後來造就的大潭水塘,大潭水塘因為結合周邊,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塘,因此它的蓄水量 相當驚人,達到了645萬立方米,而今天我們要跟你聊香港的第二個用水科技,那就是早在1957年的時候,香港人就開始採用海水沖廁,可別小看用海水來沖馬桶這個小小的動作,大家知道海水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,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,所以當海水沖廁,每一天生活裡的大小事,都能通過海水沖廁來節省水資源的話,省下的資源是相當可觀的。 根據統計,香港一年用海水沖廁,省下了2.7億立方米的水資源,相當於是41.8座的大潭水塘,這個水量真的相當多,而且在香港85%的建築物都有海水沖廁的設施,可是大家不要以為海水沖廁,就是字面上想得這麼簡單,它其實從海裡擷取水資源、到管線的配送等等,運用了非常多的水科技,在今天我們帶您看,四面環海的香港能夠做得到,四面環海的台灣能否做得到呢? 沖馬桶,一天至少4、5次,自來水公司統計,台灣每人每天的家庭生活用水量,大約276公升,有27%是馬桶用水,等於一個人一天用掉74.5公升的水來沖馬桶。這種情況,香港人看來似乎太浪費了。 香港居民 許鳳儀:「 馬桶底部會黃黃的,原因是沖馬桶的水源是海水。許小姐25年前,從大陸泉州搬到香港定居,在家鄉都用淡水沖洗廁所,但這個習慣已經徹底顛覆。」 香港居民 許鳳儀:「居住的這棟大樓,許小姐和住戶們家裡,都有兩條用水管線,分別用英文寫的鹹水、和食水,也就是俗稱的海水、跟淡水。金屬管線是淡水,作為飲用、一般洗滌等,而海水,主要用來沖廁,因為含有鹽分,因此必須採用塑膠材質。 港科大土木工程講座教授 李行偉:「李行偉教授,香港著名環境水利學者,擔任過香港大學和港科大副校長,數十年來,參與香港水務設施規畫,提起海水沖廁,這項領先全世界的技術,每年節省2.7億立方米淡水,而這套系統的出現,主要是為了省水。」 港科大土木工程講座教授 李行偉:「1950年代,香港水資源匱乏,一度限水,把珍貴的淡水拿來沖廁,實在太奢侈,於是港府嘗試用海水沖廁,1957年,先在人口密集的九龍石硤尾安裝試驗,後來擴大香港島東部。1965年,更立法通過新建、或重建大樓,必須設有海水沖廁供水管道,使得海水沖廁成為香港的「威水史」。」 海水沖廁系統,在沿海設有抽水站,經過過濾、再用氯氣、或漂白劑消毒後,才能供應給用戶。當前,全港有8成5建築,都有這套系統,而且不用付費,只是,還有少數地區還再使用淡水沖廁。 李太太家,位在香港島灣仔區,是一棟超過60年公寓,從竣工開始,住戶們只能使用淡水。 香港居民 李雲珍:「儘管沒有海水沖廁,李太太並不覺得不方便,即便生活用水全得使用淡水,但香港水費便宜,一家三口,一期4個月水費只要60多塊港幣,不到台幣3百塊錢。曾有同棟住戶連署,要求政府鋪設海水管線,但被水務署拒絕。」 香港觀塘區議員 簡銘東:「香港三面環海,海水取得並不算困難,但海水沖廁無法百分之百普及,尤其靠山地帶新界、以及離島區,大約還有120萬人口始終使用淡水沖廁。」 香港觀塘區議員 簡銘東:「水務署統計,淡水沖廁年耗8200萬立方米淡水,而且,水費還有政府補貼,一年得花3億港幣,等於政府花大筆費用,從大陸買來的東江水,再拿出一筆錢,給民眾拿去洗廁所。」 香港觀塘區議員 簡銘東:「現行技術無法克服地帶,水務署提出再生水來沖廁計畫,每年可省2100萬立方米的淡水,等於全港2%的用水量。香港,這座講求現實主義的城市,海水沖廁已經從過去節省淡水,轉變為成本效益為原則,因為最大的好處,就是水源充足,香港經驗,或許值得缺乏淡水地區當作參考。」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他山之石 以價制量家戶節約用水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21集,我們要來看水貴如油,意思是說呢,很多水資源匱乏的地方啊,一滴水可能比一滴油還要珍貴,但是在台灣的民眾,恐怕很難體會這四個字。因為我們來看看台灣的水價,實在是太太太便宜了,台灣每一度水的平均價格,9.2塊錢左右,可是世界平均值已經超過了40塊,台灣的水費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,那麼台灣的水理當這麼便宜嗎,當然不是,因為水已經24年不曾漲價,也不敢漲價了,這裡面當然有很多政治因素的考量,水費太便宜有很多的壞處,第一個壞處就是因為便宜嘛,所以大家也不懂得要珍惜水資源,第二個壞處是說台灣當水管劣化的時候,就會有高漏水率,還有我們的汙水管的接管率非常地低,這些事情都沒有辦法解決,形成了一種水資源浪費的惡性循環。 那麼換一個角度,我們來看日本的經驗吧,日本就不同了,日本全國的水價都不一樣,各個水公司可以按照他們的成本來制定價格,當水價很貴的時候,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要省水,而水公司也會用他們水價的盈餘,來做水管品質的維護,這久而久之就省下了不少的水資源,那你說日本的經驗,能不能複製到台灣呢,看看過去24年,這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 文字採訪:王以謙 攝影剪輯:林立一
共知共識共行 留住一滴水
留住一滴水,留住生命之泉系列報導,今天來到第22集,這是我們的完結篇了。在過去二十多天的時間,我們的記者走訪了四個國家,在肯亞我們看到好多低頭族,因為他得把頭埋進土裡才喝得到水,在香港我們看到了海水沖廁的科技,也看到了他們對水的珍惜,在台灣則是再生水的起步,已經看到了一些成果,在日本我們看到,日本人非常愛興建水庫,水庫密度已經很高了,到現在還在蓋新的水庫當中。 而我們的記者,也從四個不同的國家帶回了當地的水,比方說這瓶水,來自於日本,在日本水龍頭打開就可以得到這樣的水,它是可以直接生飲的,肉眼看上去,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樣的雜質,看起來很乾淨,而在台灣我們看到的這個是鳳山再生水廠的,工業再生水,它是用家庭汙水過濾之後,所產生的再生水 看起來有一點點的雜質,可是工業上使用已經綽綽有餘,而至於這一瓶,是我們看到肉眼上看起來雜質最多的,因為它來自香港的海水,香港人用海水來沖廁所,雖然看起來雜質多,但是沖廁所也已經相當足夠了。 世界上不同的國家,都有不同的省水智慧,以台灣來說,台灣的年平均雨量其實並不少,但是台灣人的省水觀念,或者是省水的智慧,其實是不足的,透過我們22集的系列報導,想要跟您分享的觀念,是水資源滴滴都珍貴,我們需要共知、需要共識、更需要你我共同的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