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擊港灣垃圾!為湛而戰找回湛藍海洋
2019-12-15 19:29:15一群海洋大學的畢業生在2016年底發起一項清理港灣垃圾的實驗行動,地點在北台灣最大的漁港──八斗子漁港,平均一天可以撈到242件垃圾。這些從船員丟出的民生垃圾,曝露了管理失當的問題。 釣客:「這些船員這些外勞啦,便當吃吃,便當盒就丟進去 塑膠袋就丟進去,什麼都丟進去,這裡骯髒的原因就在這裡。」 早在四十年前,為了紓解正濱漁港的吞吐量,政府興建了八斗子漁港,至今它仍然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漁港。 大愛記者許斐莉 與 船東:「(所以今天差不多有多少斤回來)這台船喔,這台船差不多有八百斤(魚獲)回來。」 只是,海面上的油汙和垃圾,都讓這個美麗的漁港變了調。 大陸籍船長 大目:「垃圾就是丟在那邊垃圾桶那裡嘛,有的就是在船上住的時候有沒有,有的不方便拿上來,就是丟在海上去,就是這樣。」 船東 游國照:「漁工聽我們的話,我們是會帶回家,垃圾車處理,但大部分的漁工,大部分的船隻都不會這樣做,(所以你看到就是大家都往海裡面丟垃圾),大部分大部分。」 海港裡的魚啃食著船員丟下的垃圾,而釣客就在垃圾漂浮的岸邊海釣。 又不是汙染的油,骯髒就不好了,這是塑膠袋,保麗龍。 打擊港灣垃圾,為湛而戰。 三個三十歲出頭的女生,都是海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。 海洋資料庫技術員 陳思穎:「因為我們都是念海洋的,但是其實我們沒有真的為海洋做過什麼,有一天經過港灣就發現,垃圾怎麼都積在那裡,怎麼都沒有人清,我們就想說既然沒有人清,不如就試試看我們做一台機器,用最簡單的方式把它清起來。」 一切的構想最後竟然是靠小時候的玩具──樂高積木來完成的。 陳思穎:「當抽水幫浦吸水的時候,垃圾就會跟著流,一起進到垃圾集中槽,這時候透過履帶,垃圾就可以被拖離水面 這是拖離水面,然後往後送送送,然後它就會都掉進去,這時候我們只要把垃圾桶拿起來,拿去陸地上倒,我們就完成一次海洋垃圾的清潔。」 這台「湛鬥機」不但拿到了中華民國的專利,也是全球第一個將物聯系統的環境監測,運用在垃圾收集器上面。只要物聯系統偵測到提籃裝滿垃圾,就會通報到管理者的手機。 海洋資料庫行政助理 陳亮吟:「它其實就是剛掉到海裡面沒多久的那一種(垃圾),看起來就是沒有被太陽曬到裂解,也沒有長一些生物附著,就是掉下去看起來很乾淨很新鮮的這樣子。」 海洋大學環態所助理 曾鈺婷:「通常我們垃圾就是會分為寶特瓶,然後還有很多這種,其實最常看到還有塑膠袋,寶特瓶,然後還有一些過後的塑膠袋 這種我們會另外分開。」 這些垃圾以民生用品為主,看得出來剛丟不久,有時甚至還會夾雜著人類的糞便。 海洋資料庫技術員 陳思穎:「我們在春天的時候大概每天收八公斤,然後夏天的時候垃圾比較多,大概每天是十二公斤,把撈起來的每一件垃圾仔細記錄大小跟重量,這個計畫案從2016年底開始實施,目前的統計顯示,平均每天可以撈到242件垃圾。團隊的理想是,可以在全台灣的漁港架設「湛鬥機」,好讓這些垃圾可以回歸到回收循環的系統裡。」 船東 游國照:「每個人應該是要有這種環保觀念,把垃圾自己包起來,然後比如丟在港邊,港邊有專人來收,這樣的話也不要丟到海洋,造成海洋的汙染嘛。」 「湛鬥機」的公益構想固然值得肯定,落實港灣垃圾的管理,才有辦法清淨在源頭,還我們的海洋原有的湛藍色彩。 採訪撰文:許斐莉 攝影剪接:萬家宏、余國維
編織女力做公益 職場與家庭皆兼顧
2019-12-16 19:50:44做公益需要行動力,也需要結合大眾的力量。嫁到台南學甲的陳怡君創立了巧婦工作坊,她把社區婦女找來學編織,用的素材是雲林虎尾毛巾工廠的下腳料。把激發婦女的創造力跟環保公益結合起來的計畫案,讓她們入選慈濟慈善基金會主辦的「全國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」。 大家好,我是全職媽媽,我是三個小孩的媽媽,我是懷著九個月身孕的媽媽,我是蠟燭兩頭燒的媽媽也是照服員,這是我做的成品,這個是框織,這個是筆記本,這是我用編織做成的口金包跟手帳本,口金包跟框織,提袋還有零錢包。 這些現代織女,打算用她們編織的工藝品,翻轉人生。 巧婦工坊發起人 陳怡君:「 (妳們要在學甲開始賣嗎)當然不是啊,學甲賣不起來,一定要先從市區或者是台北,這種接受度比較高的開始賣。」 雲林虎尾,紡織工廠,挺著九個月的身孕,陳怡君自己一個人從台南學甲開車到雲林虎尾,收集毛巾下腳料。 毛巾工廠廠長 吳長珍:「我們一天大概五公斤(下腳料)我就直接就丟垃圾車了,因為垃圾車這個應該也沒有在分類回收吧。」 儘管大腹便便,陳怡君還是很有耐心地採集棉絮,每一次的採集量大約是五公斤。 巧婦工坊發起人 陳怡君:「這個是剛清下來的,比較乾淨 這個我們基本上我們不用再去處理,就可以完全使用,但這個我們還要去處理,有沾到油的,沙子的、垃圾的,還有一些線材線頭的,都要處理掉。」 手工編織工藝的入門門檻並不算太高,但是要把回收的棉絮再製成可用的織品原料,就需要一點功夫了。 輔導老師 曾啟庭:「這些棉絮,它的纖維就是非常的短,所以通常我們就會有加一些羊毛,因為羊毛就是長纖維,然後我們讓它們兩個結合在一起,然後就會創造一些很有趣的捻紗的效果。」 把羊毛和棉絮層層鋪疊,就可以慢慢組合成纖維夠長的線。 對,然後就一層一層地鋪上去。 用小紡織機捻線,慢慢地,就會出現粗細不同、顏色層次也不會重複的紗線。而這就是現代織女們學習手工紡織的初階課程。 輔導老師 曾啟庭:「她們是全職的媽媽,可能有時候在織作上面,反而不是可以專注做某些事情,可是之後,我來了之後發覺,完全跟我想的完全是不一樣的(社區媽媽,其實她們自己的想法很多),對,而且創造力真的滿足夠的耶。」 從高雄嫁到台南學甲的黃妍慧,生活重心就是以小孩為主,學做織品也是為了小孩。 巧婦坊學員 黃妍慧:「反正你做了,孩子也會使用,所以我覺得還好。」 為了學做織品,三個小孩的媽李玫璟特地從台南市跑到學甲來。 巧婦坊學員 李玫璟:「它也在培訓這個我們第二專長,也可以幫助我以後想要創業或什麼的。」 還有照服員陳意書,一心想把織品帶到她的工作場域,帶動她所照顧的人。 巧婦坊學員 陳意書:「非常紓壓,做這個是最安靜的,而且腦袋是放空的,你會完全地融入在你的作品裡面。」 從公益出發,透過織布機,這些現代織女不但勇於編織自己的夢想,也要讓所有人知道,女性的潛能,絕對值得所有的人肯定。 採訪撰文:許斐莉 攝影剪接:余國維
「梨想生活」環保與農村改造雙贏
2019-12-17 19:50:45一群年輕人到果園去撿修剪下來的樹枝,再把水梨、龍眼或葡萄枝做成文創產品,這樣的構想不但可以減少農業廢棄物,也能為老化的農村帶來新興產業。四年前大愛新聞曾經紀錄過他們創業時的身影,四年後他們還在夢想的路上持續努力,這個讓環保與農村改造雙贏的夢想正在實踐當中。
實現飲食正義 幫助小農轉型
2019-12-18 19:51:53青年公益2.0系列報導,今天為大家介紹這個團隊,幫助小農轉型、找通路加上通路、輔導食品加工,透過產業革新,打造友善生產者,進行一場社會實驗,在當前消費市場中,聽起來或許有點天真,但團隊帶著野心,期盼這個模式,在食安風暴不斷出現的台灣社會,實現飲食正義。 鮮紅辣椒磨碎後,散發出嗆辣香氣,準備化身為手工辣椒醬。 製作獨門辣椒醬的葉媽,是一名乳癌病友,抗癌成功後,把原本萬華區加盟的早餐店,轉營做健康飲食店、也兼做加工產品,但對自家產品卻信心不足。 餐飲業者 葉媽:「客人要帶走的話,我會想到這是加工的產品,然後我又沒有檢測,又不知道是不是安全,所以客人要外帶的話,遇到這個困難,然後每個季節都不一樣,然後季節頭跟尾,客人吃了會覺得味道怎麼不一樣。」 因為對品質的堅持,也明白食材和健康的重要。不過,葉媽的小店面不是大型加工廠、更沒有頂級設備,以及想銷售自有品牌確實有困難,於是葉媽找上了謝老闆的團隊,想要解決問題。 口感稍微嗆辣,刺激舌尖,還帶股香氣,葉媽的辣椒醬,有著麻而溫順的獨特口感,行銷團隊經過多次試吃、以及討論之後,決定幫忙找大企業團購。 好食機農食整合創辦人 謝昇佑:「我們缺少一個系統讓他們翻轉,我們現在的服務就是一條龍 我從你生產輔導到商品設計,我全部一條龍服務,那怎麼辦呢?付不出費用的,那很簡單,我們就在我們幫他設計的,最後銷售的,再來分攤,這些服務的費用。」 謝老闆早期活躍於台灣社會運動,創業初期,並不走行銷包裝策略,而是用「社區共同購買」協助農友,把生產者的東西,直接銷售到社區,減少中盤商剝削,但卻虧了一大筆錢。 好食機農食整合創辦人 謝昇佑:「我其實沒有商業的背景跟歷練,所以當時候的想法只是說,我們有沒有辦法,創造一個比較公平的產銷的平台,它更大的問題是,怎麼樣去建構一個產業鏈的,一個合作網絡,而不是自己從頭到尾。」 兩年前,團隊重新定位成服務小農、生產者的平台,找來有食品產業背景的周倫弘,透過舉辦工作坊、編寫課程等方式,先提升生產者的食安品質,以及自主管理能力。 好食機農食整合總監 周倫弘:「如果說上過我的課之後,然後他們自動自發地知道說,這邊做不對了,所以我要去改,那我會覺得,雖然這些改,而變動的幅度,沒有很大,可能都是很小的東西,可是我認為這樣子的心態,跟這樣子的出發點,它可以慢慢讓台灣的食品 漸漸走向安全的理想的境界。」 目前,團隊努力為各項產品找通路,他們合作的對象包含農產品,以及豆製品加工、製造油品、烘焙等不同產業,打造公平貿易模式。 記者會宣傳,是方法之一,為生產者創造價值,和一般創業家不同,謝老闆的團隊,就像實驗者、也是推動社會運動的理想家。 好食機農食整合總監 周倫弘:「我現在是在解決一個社會問題,所以其實我的責任是重大的,那家人當然也會覺得說,如果你有這樣的認知,然後你也覺得,這個事情很重要,的確。」 始終堅持初衷,這種商業模式,就是要替友善土地的生產者,實現飲食正義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 余國維
「我有病 我驕傲 」癌友傳遞正能量
2019-12-19 19:49:40青年公益系列,:我們都有病。這群年輕人還多了癌症病友的身分。從一開始的挫折、委屈,後來靠著音樂,找到另一個舞台。 登台前觀眾歡呼,掌聲。 故事起承轉合,難免劇情老套,老天送我去急診報到,我平時菸不抽,但有時喝點酒,想當時借酒澆愁,只想解失戀的苦。 舞台上饒舌歌手謝采倪,演唱自身遭遇,2年前確診淋巴癌打亂了人生節奏。 我們都有病共同創辦人 謝采倪:「關於在我26歲的時候,得了淋巴癌第3期的故事,大家看到台上是我,那個時候做完化療,變成光頭的樣子,我現在有時候想,我會開始唱饒舌,可能是因為打完化療藥,我會變成光頭嘻哈饒舌少年的關係。」 罹癌前,大家叫她正妹設計師,大學時期,還得過德國紅點設計獎。但多次化療、標靶治療、放射治療,造成掉髮,最在乎的外表改變,使她整整兩個月足不出戶,一度對治療放棄信心。 我們都有病共同創辦人 謝采倪:「對於生病的自己,就是產生,價值的懷疑,就是覺得每天在病床上休養的自己,沒有什麼社會的價值,好像廢物,會害怕病會好嗎,還可以回去社會嗎。」 饒舌音樂,成為謝采倪的出口。找來同好創作、一起練團,想辦法讓自己快樂,活得有存在感。 我們都有病共同創辦人 謝采倪:「把我的那些不滿都寫在,歌裡面,然後我終於找到一個出口是,當我用這種形式去講我的不滿,不會再有人去告訴我說,妳不准你不准難過,妳不准憤怒,他們只會覺得說,妳竟然把它變成一首歌,妳好勇敢。」 養病時期,用自嘲的方式創作「紫薇怕打針」,謝采倪走出癌症陰影,不再當廢人,把抗癌故事拍成MV,還開設癌友有嘻哈粉絲專頁、寫文章甚至開講座,原來活著是有意義、而生病是一場體悟。 我們都有病共同創辦人 謝采倪:「我覺得以前生病前的我,可能會比較自大一點,我可能會覺得,是因為我很厲害,可是我覺得在生病之後 我覺得剛好相反,是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不足,所以我才有辦法找到,同好跟願意幫助我的人。」 友人 劉桓睿:「縮小滿多的自己的,因為她其實是個很有主見,很有個人想法的人,所以一開始的時候,團隊剛組建起來,可能更多的會是,她說了什麼,然後大家一起來幫忙把那個東西給完成,但漸漸地就是 因為團隊的大家,其實也都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,那她就會開始,就是讓大家有更多的空間,去抒發自己的想法。」 癌症,對謝采倪來說是破壞、再重建。目前,她和癌症病友組織「我們都有病社團」,團隊還錄取第二屆全國公益青年實踐計畫,希望病友可以抒發正能量、或者宣洩負能量,也告訴病友:不管能不能痊癒,都要勇敢活下去。 Life's a jungle!委屈的人,掙扎的人,生病的人,我們一起,生命從零。 林國新 文字撰稿 林文森 攝影剪輯
教育路上與玩轉相遇 開創下一代未來
2019-12-20 19:48:12社會議題的思考,竟然可以透過遊戲模式,來進行溝通,解決問題,進而能夠表達意見。這是玩轉學校的理念之一,在這裡,沒有答案,沒有分數,只有主動思考的熱情。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入選團隊之一的玩轉學校,用「玩」的方式學習,如何在困境中解決難題。今天的報導,帶您看看教育翻轉、學習玩轉,一場不同的教育學習模式,悄悄地在台灣啟動。 胖虎經常欺負大雄,這個霸凌卡通片段,成為課堂上討論的議題。 上課學員都是嘉義市國中老師,而老師的老師是玩轉學校創辦人黎孔平。透過遊戲學習,霸凌議題,原來可以用玩的。 校園霸凌似乎各校園都有,希望透過議題式遊戲,不用枯燥教材,教你危機處理、或是該怎麼解決,而且,沒有標準答案。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黎孔平:「其實在知道跟做到之間,它有一段的落差存在 那這個落差怎麼補足,我們希望透過遊戲的方式,因為議題式遊戲,它會扮演到不同的角色,然後了解不同角色的立場,而且遊戲裡面必須要做出決定,去陳述他的想法。」 玩轉學校,是慈濟基金會全國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入選者。藉著霸凌教材,和教育機構一起宣誓反霸凌。 玩轉學校有兩位共同創辦人,社工出身的林哲宇、以及曾經在外商公司服務的黎孔平,三年多前,因為理念相同,決定一起創業。當前他們進入各級學校、也受企業邀請,藉由「遊戲」,讓各界人士自我探索。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黎孔平:「跟全台灣老師共創大概5.60個的議題遊戲。」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林哲宇:「比如說像澎湖的老師做,海膽,然後苗栗的老師做石虎,花蓮做亞泥,很多耶,所以我們自己滿感動的,所以很多人就說你們很瘋了,一直把我們的東西,一直免費給人家,可是就是因為我們,正在掀起一個浪潮,需要更多的努力。」 這套教育模式,源自美國。商場老將黎孔平,因為一場車禍,讓他覺得人生不只有賺錢,因此決定在教育上打拚。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黎孔平:「兒子,就我的小孩出生沒多久,我發生一場很嚴重的車禍,那時候還在外商公司上班,擔任業務工作,薪水也很不錯這樣子,然後突然發生這個車禍,讓我會去思考就是,我如果真的走的話,我到底留什麼東西下來,給我的孩子。」 要永遠留下來的,應該是教育吧!但黎孔平想要的,並不是一般世俗認定的教育。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黎孔平:「我們希望老師可以釋放課堂上的控制權,讓孩子可以比較自在地去,發表他們的想法,身為一個教學引導者,你的可控性變低了,所以你必須要有一個更大的認知是,你的心態要建立好就是,它的結局有可能是不如你的預期的,所以我常會跟老師講,要帶這種議題式遊戲,其實是有一個先決條件,就是你有沒有準備好要面對失敗。」 議題式教學,特色就是製造混亂、和無力感,在台灣屬於起步階段。 玩轉學校共同創辦人 黎孔平:「而且我們都說,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,可是我們常常又不希望孩子去了解這些,社會上的現實面也好,殘酷面也好,感覺離他們很遠,應該好好保護他們,可是事實上的情況就是,當這群孩子長大以後 這些問題他就是會去面對。」 對玩轉學校來說,他們要實踐的、也要讓外界認識的就是:人生是一場不斷前進的大冒險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人生不可能一路順遂 如何逆風向陽才是關鍵
2019-12-21 19:51:11逆風劇團,入選慈濟基金會第二屆全國公益青年實踐計畫,這個劇團,一個專門給高關懷少年們休息的地方、更是一處避風港。劇團由三個,曾經被高關懷的少年所創立,團長成瑋盛,以前叛逆,不敢談夢想,但卻在高中時加入戲劇社,戲劇是他第一次努力,跟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,如今,他要幫劇團的孩子找到方向、學會付出跟回饋,逆轉外界的異樣眼光。 迷惘人生,面具像是張保護傘,中輟生、或者高關懷對象,他們的心聲您聽到了嗎? 我不是壞學生 我只是太愛玩而已 我也不是壞學生 我只是比較愛玩手機而已 舞台上,素人演員,扮演的角色就是自己。 我的夢想是開一間漢堡店,我的夢想是把自己鍛鍊得更加強壯,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水電師傅。 這是逆風劇團巡迴演出,透過戲劇,希望曾經被社會放棄、被認為無藥可救的問題少年,重新找回人生方向。 逆風劇團團長 成瑋盛:「在劇團裡面我們每一個人,我們都不會說 我是你的老師,我們的身分都是一樣的,我們只是一個你的陪伴者,你的朋友,陪著你過這段青春的時候,會遇到的很多問題,我們一起去面對,不會跟他們講說,就應該這麼做,而是我們一起來做。」 劇團專門到感化院、關懷之家招募團員,把走偏的高風險少年帶到劇團,用劇場讓他們感受不曾有過的歸屬感,更要逆轉他們。 逆風劇團團長 成瑋盛:「中輟生問題少年,就我自己在講,這些孩子有什麼問題,沒有問題,他們其實都是社會裡面的菁英,都是教育裡面的菁英,只是我們現有的體制,我覺得不應該去檢討他們 反過來我們要檢討現在的體制,所以我覺得我們要改變很多的觀念,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點點的彈性,他們未來能夠走得更高,走得更遠 因為其實這些孩子,在我看來,他們沒有任何問題,我們是要一起去翻轉這個體制。」 當前,逆風劇團,主要向政府單位、和民間企業、基金會,申請企畫執行經費,今年也入選慈濟青年公益實踐計畫補助。團長成瑋盛,今年才22歲,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時期,單挑、打群架,常把別人揍得頭破血流。 逆風劇團團長 成瑋盛:「(我的朋友)不是坐牢,他們進到少年觀護所出來以後,進到感化院,感化院出來以後成年了,進到成人監獄,他們生命不斷在這樣輪迴,有人甚至因此結束自己生命,所以那時候我在想,如果我再這樣繼續混下去,我可能會跟他們一樣,我們都很渴望自由,可是我們做的所有事情,讓我們自己沒有辦法獲得自由。」 想走回正軌,但對於自己的荒唐,爸媽都不知道,他覺得好有演戲天分,於是高二那年,他加入戲劇社,高三開始自己組劇團。 逆風劇團團長 成瑋盛:「那是我第一次被接納,第一次享受到掌聲,第一次被鼓勵,所以那一刻我告訴我自己一件事情,既然我這樣的孩子,都能夠被改變,戲劇都能夠改變我,那未來能夠改變更多跟我一樣的年輕人,所以那時候我告訴自己一句話,我未來要成立一個劇團 一個全台灣 最特別的劇團,一個由中輟(生)高關懷對象所組成的劇團。」 這是當初創立劇團的初衷。2015年,成瑋盛找了兩位曾經跟他一起「混」的朋友,共同創辦「逆風劇團」。他們努力,要逆轉壞孩子的人生,儘管曾經被貼上標籤,也要向世界證明,他們存在的價值。 文字撰稿:林國新 攝影剪輯:林文森
部落共學團隊 翻轉原鄉教育
2019-12-22 19:55:06花東地區因為地處偏遠、學習資源不足,再加上家庭環境影響,許多孩子在升學、就業時常面臨迷惘困境。一名年輕女孩在偶然機緣,進入台東部落,原先想了解在地文化,沒想到在當地課輔班老師的邀約下,創立了Ibu部落共學團隊,號召共同理念的同好,協助布農族的孩子們學習,改變他們的人生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創辦人 郭孔寧:「部落一個老師跟我講過一句很重要的話,我們不能改變孩子,因為只有他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。」 未來,能有什麼樣改變,24歲的郭孔寧,給了這群部落孩子一個轉機。 高中時的郭孔寧,偶然機緣下,進入到台東武陵村。在當地課輔班老師的邀約下,創立了Ibu部落共學團隊。不過,她說一開始,並非帶著服務和改變的想法,而是想和孩子們學習如何生活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創辦人 郭孔寧:「比如說,他們教一個傳統生活,然後我們教一個電池生活,它們有個共通元素,都是活,可是可以讓彼此去看到,我們有自己各自獨特的東西。」 從課輔班融入生活圈,卻沒想到一道數學題,點出這群部落孩子,與其他人的文化差異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創辦人 郭孔寧:「小明他爸爸帶他去遊樂園,就是要他用很基礎的加減,去算說到底需要多少錢這樣,可是那小孩就是給我的回覆是,我又不能去遊樂園,為什麼我要算這個,的確,對於在部落的孩子們,一個實用性的能力或者知識,對他來講才會有學習的動機跟目的。」 不知道為何而學的困惑,讓郭孔寧開始找解決方法,善用自己的特教背景,採個別化教育,幾經評估後,決定把學生們帶入山裡上課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創辦人 郭孔寧:「我們就直接去走,他們平常在走的吊橋,還有一些什麼幾加幾之類的都是用他們,可能獵人會用的一些東西,孩子就突然,有連結了,這的確是我生活裡的東西。」 貧乏枯燥的課程連結生活後,孩子們開始期待這群年輕人到來。不過,整個團隊進入部落,從陌生到熟稔,光是信任這一步,就花了一年半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成員 郭孔勳:「一開始是孩子要求的,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個滿重要的步驟,跟著他們回家之後,才開始接納你進入他的生活場域,就可以看到很多,他會需要的狀況。」 共學團隊招募了志同道合的同好、發揮所長,經過三年累積,建立出核心價值,不僅幫孩子培養自律、建立合作信任,也協助生涯規畫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創辦人 郭孔寧:「部落有個狀況就是,他們其實到國中畢業,就已經決定他們的未來方向,就軍人,警察,護士,的確對於這群孩子來講,他的不管是社會,經濟因素什麼,還有就整個部落的氛圍,會讓他對於他這些的認識,以及選擇是有局限跟框架在。」 Ibu部落共學團隊成員 郭孔勳:「如果是同年紀,就是差不多相仿的,我會讓我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,但是對於小孩 就是國小那個年紀,我就認為我自己有能力給予支持的時候,我就會放入更多,想要調整他的生活,關注他有哪些需求這方面。」 臉書和通訊軟體也成了聯繫管道,也因為年紀相近彼此的關係就像家人一樣親密,團隊成員也早把台東當成自己的家鄉。 Ibu部落共學團隊成員 王思涵:「他們的關係又有點像是建立在土地上,他們的固著性很強,這個就是在都市裡面,我很難去體會到的一個情感,所以我很喜歡那裡。」 Ibu部落共學團隊創辦人 郭孔寧:「不管是他自己的學習,他在家庭的溝通,甚至是他們來到外面的社會上,的一些互動上,都是對他是一個很有影響,很重要的一個學習。」 部落共學強調情感聯繫,傳承部落文化,也成了這群布農族孩子,生命中的重要推手。 呂思萱 採訪編撰 李建寬 攝影剪輯
跨出舒適圈 城市浪人的自我挑戰
2019-12-23 19:53:13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,2004年推出流浪者計畫,提供資金鼓勵民眾進行貧窮之旅,希望在參與過程、重新找尋自我認同。現在有一個名為「城市浪人」的團隊,成員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,他們打破傳統教育框架,透過任務挑戰,帶領學生認識自我。 「謝謝你們二十多年來的養育之恩。」 向父母說感謝。 「我們要到鷹石尖去,完成這趟旅行是不能花半毛錢。」 挑戰零元旅行,這些平常想做、卻不敢做的事,現在要一一嘗試體會,學習課本外的知識。 城市浪人總監 楊御廷:「傳統的教育體制底下,還是會有它的框架,所以我會發現,我想要在我的教室裡面創新,或是做些不一樣的事情,它還是有它的限制在,所以我就想要開始去多接觸,創新教育的可能性。」 城市浪人所策畫的教育新思維,透過任務挑戰,讓年輕學子找尋人生方向,這個點子,最初源自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。 城市浪人執行長 張希慈:「林懷民的流浪者計畫,這個計畫其實是希望鼓勵年輕人,在亞洲某一個國家,去獨自壯遊兩個月,那時候我們就在想說,如果這樣的計畫概念很棒,但門檻很高,有沒有可能我們把門檻降低,如果我們不要去國外,我們是在自己的城市,有沒有可能真的去流浪,在自己的城市裡面,跨出自己的舒適圈,在挑戰的過程中,誠實對待自己與夥伴。」 強調期限內解決任務,吸引上千名學生報名參加、挑戰自我,七年來,每一項任務設計,都強調情感聯繫。 城市浪人執行長 張希慈:「那時候有個任務是,希望他們可以訪問,自己家裡的阿公阿嬤,或是長輩他們年輕時候的夢想,這件事情是因為我自己過去做過,在這個任務裡面,跟我們家庭的關係,有更深度的彼此理解,我覺得很有意義,發現大部分的人好像沒做過,所以我們就把這樣的任務放進去。」 2019年,城市浪人在香港、中國大陸、日本、馬來西亞以及台灣舉辦亞洲挑戰賽,他們就像是教育界的五月天,用巡迴串聯引發共鳴。 城市浪人總監 楊御廷:「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,是串聯起一個國際的網絡,我們希望我們在,這些不同國家辦的挑戰賽,跟年輕人,在這些不同國家的年輕人,大家都是想要尋找一些不同的方向,為世界做些什麼事的年輕人,其實是很有意義把它們串連在一起。路竹那邊的話,我就直接跟他說OK,接著程序是,我接下來要給他,就是我就直接給他報價,還有企劃啊。」 只是六人團隊、想要實現夢想並不容易,除了申請補助,也開始談跨國授權合作、尋覓志工支援。 城市浪人總監 楊御廷:「我們現在推出去了,但是廣的同時,其實也要做到深,我們在推出去的同時,也要確保我們推出去的東西,它的品質,在當地是能夠因地制宜的,符合當地年輕人的需求。」 志工 張文英:「因為這些任務會需要跟,社會上的某些人互動的過程,他們也可以透過這些任務,更了解自己所處在什麼樣的社會裡面。」 志工 盛子芸:「你平常不會特別去做的事情,雖然你可能有想過,但是你不會有一個想法說,我今天就要去做了,但是你透過參加挑戰賽,給自己一個期限就是,給你一個動機,你就是要去把它完成,透過挑戰自我覺察,也提高社會參與度,讓接下來每一步,都能完成自己的夢想,也成為別人快樂的存在。」 呂思萱 採訪編撰 徐英豪 攝影剪輯